-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去研究属于“道、象”层次上的中医理论,其间的错位现象也是不难想象的。
结语
张载谓:“凡不形以上者,皆谓之道,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 “形而上者是无形体
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易说·系辞上》)中医理论是
构筑在“道、象、器”三维立体层次上,而不是建立在单一的“形而下”之“器”层次上。所谓中医现
代化决非是用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器”层次上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所能完成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略)
“四大学说
——中医古籍中的佛学文化
周利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的一门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魏晋南
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随着
佛教的东传,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四大”学说开始逐渐影响到医学并进入医学典籍。
“四大”一语原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认识物质世界的传统说法,佛教加以改造,成为佛教术语。“四
大”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
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生育繁殖的作用,如种子。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其业用能
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其业用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其
业用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有一定的动力,其业用能使物成长。佛教认为,人身亦由四大构成。
佛经《五王经》说:“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 《金
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意思是说,人体由四大构成,四大失调就会患病。这可以说是佛教对人身体的基本认识。
纵观“四大”学说,其内涵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很有像似之处。我国的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
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尚书·洪范》记载:“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日金,
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
革作辛,稼穑作甘。”汉代成二持的《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概念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借助
五行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人体脏腑之
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维系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尤其是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结合,形成了中
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到五行,言五行则必论及阴阳,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医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佛教由汉代传入中国
后,佛教“四大”理论开始在中国J‘泛传播。东汉时安世高翻译的《人身四百四病经》,其中论述了印
度医学的“四大”学说。三国时期翻译过来的《佛医经》中有“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
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随着佛教理
147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论对中国的逐渐渗透,“四大”学说很快影响到了中医学,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医家常常在他们的著作中
运用“四大”学说。如南朝梁代的陶弘景把由他增补的《肘后方》改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在书
中说:“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理
论对中国的逐渐渗透,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医家常常在他们的著作中运用“四大”学说。如孙恩邈在他的
《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并进而阐发说:“凡人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
全身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pdf
-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和的研究.pdf
- “朝闻道%2c夕死可矣”--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第四期学习心得.pdf
- “崇高”的中国的文化溯源.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不同时期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pdf
- “创新驱动”和“人文北京”建设--基于南新仓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和启示.pdf
- “打孔家店”和儒家文化的原始精神--以鲁迅、胡适对儒家文化的扬弃为例.pdf
- “打捞”地区文化脉络——遂安古城风貌再创造和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pdf
- “大道合行”文化催生企业发展动力.pdf
- “岱青海蓝”和一座新城--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竞图方案评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