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中的环境保护.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族 1、住宅 第一种: 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 第二种: 根据地势较平坦的川、坝、塬、台、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钱少木材的自然经济条件,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民叫箍窑。 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 2、禁忌 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1、建筑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维吾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2、坎儿井 古代维吾尔人根据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即出现其雏形。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干旱少雨,盆地北部的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每年夏季,山上的冰雪融水汇成河流,冲下山谷,径流进入山前的戈壁沙砾地带。大量的水在烈日下蒸发和渗入沙砾之下,能到达绿洲的水量很少。于是当地人民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下创造出了坎儿井的节水保水灌溉方法。坎儿井的水源就是山上的雪水经过渗漏流砾石层里的潜水。坎儿井一般由暗道、明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织。暗道即地下输水道,明渠用以引水灌田,竖井是暗道的出入口与通风口,为防风沙,竖井的井口常用石块或树枝、苇草封盖。据统计,新疆各地坎儿井有1600多条,总长达5000多公里,被誉为“地下大运河”。 3、崇拜胡杨和老树 4、以树木和花草守护家园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中的环境保护 中国地区分界 山河日月总成对 一句悠然尘世间 一、北方地区 二、南方地区 三、西北地区 四、青藏地区 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 与君弹做天籁曲 行遍天涯谁知音 鄂伦春和鄂温克族 ——萨满教与北方民族 1、住宅:斜仁柱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居所(又称撮罗子)。斜仁柱建筑的整体外观呈圆锥形体,是用直径约10厘米,长约4到5米左右的细木杆(多为桦木、柳木或是落叶松细杆)20到30根,最多有用40根搭建的。 仙人柱 亦作“斜仁柱”、“歇人柱”等。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房子”。别称“楚伦安嘎”,汉语称“撮罗子”。游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过去居住的一种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或柳木杆(鄂伦春语作“仙人”)搭成木架,夏秋季外面以芦苇、干草、桦皮等覆盖, 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不同,夏大冬小。大则高约7米,底部直径8米;小则高约4米,底径6米左右。柱内中央为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 进门正面名日“马路”(亦作“马罗”), 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称“奥路”,右为长者、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每个家族公社*乌力楞包括数个仙人柱, 一般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后排列。解放后实现定居,已为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新房屋所取代。 2、丧葬 鄂伦春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使其灵魂尽快升入天堂或转世。老人去世,穿好寿衣,天亮入殓,在“斜仁柱”内停放几天,通知亲友吊唁。如果死者是女性要尽快通知娘家,听从娘家人的安葬意见。 ????安葬方式主要有树葬、土葬、火葬。墓地选择背山面水的视野开阔地方。树葬又称风葬、天葬,是最常用的安葬方式。把死者用桦树皮裹扎好,借树杈或树桩搭上横木,将棺木吊置在一人多高的四棵活树上,忌用死树。安放时要头北脚南。日后发现从树上掉到地上,被认为其灵魂已找到归宿。土葬是在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的,与汉族等民族基本相同,讲究头朝北或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