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作业2答案
一、填空题
1:矛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矛盾”是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五四作家都有自己的“彷徨期”,(周作人)也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等散文。
3: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三部历史剧,后结集为著名的《三个叛逆女性》出版。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7: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8: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评,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变割麦,舂米变舂米,撑船变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在30年代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他们是(《女神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23年的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以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C? 6、C? 7、B? 8、C? 9 、B? 10、A?
三、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4、ABD? 5、BCD?
四、简答题
1: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
??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之所以怀念侍萍,是一种情感的补偿,也是由于他人生路上有许多的歉疚和不如意。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他的身上并不缺乏现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根据剧本的情节,当年周朴园曾同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这在封建大家庭里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他本来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代新人,可惜他最终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抛弃侍萍时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
这其中当然不排除周朴园个人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根据剧本的情节线索推想,也可能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最终投降了背叛了爱情。剧本中,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叛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受害者。另外,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感情生活似乎已经死灭了,他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四凤说,周朴园经常念经吃素,“一身讨厌女人家的”。
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内疚、忏悔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如爱穿那件侍萍绣过花的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数十年如一日,真是虚伪能解释的吗?何况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也是做给人看的?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
?承认这一点,对认识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并不是把周朴园这一资本家简单化,写成一个类型化的人物,而是通过对他的真情的描写,让读者认识到周朴园这个“吃人的人”实际上在更大范围内也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从而是透过这一形象认识造成这种普遍生存状态的历史因袭和社会制度。这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深度。?
2:在小说《四世同堂》中,作家是怎样描写祁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