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发展史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 和探索。仅 20 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 964 部之多 [1] 。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如: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 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如: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 年);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 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 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等等。 另外,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 年第 2 期);吕 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郑幸红 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 年第 3 期);吴润平《“体操” 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年第 1 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 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 2 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 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 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2.5 近 10 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 查阅了 1994 年至 2004 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 872 篇。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5.1 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 要方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 年第 3 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 4 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 1997 年第 4 期);彭庆文等《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 第 2 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 年第 4 期); 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陈新 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张卫平《对 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 年第 1 期);王锦芳《学校体 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 年第六期);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 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 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刘志明《学 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等等。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 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⑵ 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 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⑶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 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

文档评论(0)

人生新旅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