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构建文化--对建国以来歌词中的北京想象的考察.pdfVIP

见证历史、构建文化--对建国以来歌词中的北京想象的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证历史、构建文化 ——对建国以来歌词中的北京想象的考察 [摘要]建国以来关于北京的歌曲中的歌词,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体现了对北京的 想象与书写的变迁。北京形象在这些歌词里经历了从红色圣地到文化故都、现代都市、凡俗 之城的变化,在单一的政治意义外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宏大的国家叙事外,有了私人 叙事的巨大空间。在北京想象的变化和差异中,北京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丰富的呈现。歌词中 的北京想象既是北京历史变迁的见证,也参与了北京文化的建构。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源地,老上海曾有过流行歌曲的繁荣时代,《夜上海》、 《天涯歌女》、《夜来香》等,唱出了老上海的独有风情,成为老上海的集体记忆。 作为古城故都的北京则不同,这个“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 都市’’(现代作家郁达夫语)在建国前音乐中最重要的为戏曲和曲艺,诸如京剧、 昆曲、大鼓、琴书等。而在建国后,北京因其作为新中国首都的特殊地位,在现 代歌曲中,成为中国被歌唱得最多的城市。关于北京的歌曲,产生于不同时代的 历史语境,歌中的文字部分——歌词,体现了对首都北京的想象和书写的变迁。 本文无意于探讨歌词的文体学问题,而是试图从文化学角度,考察歌词里呈现的 北京想象和书写,是如何见证了历史,并参与了文化的建构。 一、新中国的北京想象:凸显政治意义 1949年,在经历了长期外忧内患和贫穷落后后,一个崭新的国度在胜利的 欢呼和美好的期盼中诞生了。已有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成为 新国都,一切都被赋予“新”的意义,“新北京”成为“新中国’’国家意义的体 现者。 对新生共和国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歌颂洋溢在五十年代。为以祖国的未来 少年儿童为主角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所配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 词曲兼美的儿童歌曲,不仅在50年代红遍华夏,至今仍被广泛传唱。词作家乔 羽所作的歌词,写到了北海的恬美景象:“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 绿树红墙”;写出孩子们赏水中游鱼、沐迎面凉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 来尽情欢乐”的轻松喜悦心情。但是很快推出了“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 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严肃问题,突出了不忘革命先烈、感谢党和国家的政治 工匕 -I:日0 这个新国家的建立与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密不可分。获得新生的欣喜、对祖 国的赞美和对党和领袖的感激之情飘荡在六十年代的歌中,北京成了精神的朝圣 之地。《挑担茶叶上北京》(叶蔚林词,1960)里,“毛主席的故乡人”挑担茶叶 来到“北京城里探亲人。60年代胡松华填词的《赞歌》中,蒙古族人民“从草 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起,/赞美中华 的崛起和希望。”初创于1964年的《北京的金山上》抒发藏族同胞翻身得解放的 欣喜和奔向社会主义的决心,要把“颂歌献给毛主席,/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 1971年由洪源作词的《北京颂歌》,从北京充满生机的黎明景象写起,歌颂 作为“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们的骄傲,胜利的保证”的北京,表达人 民“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同心同德的心愿,其 中“火红的太阳、“毛主席”、“中南海”、“带领我们”是重要意象。天安门曾是 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是皇权统治、帝王尊严的象征。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后, 天安门城楼作为新中国的象征,也就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七十年代 由乔羽作词的《雄伟的天安门》,歌颂“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毛主席 检阅革命队伍的地方”、“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的天安门和广场,表达人民 由此汲取的精神力量:“从此充满阳光”,“永会感到胸怀宽阔”。《我爱北京天安 门》(1971)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歌衄。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歌唱北京的歌词凸显的是首都单一的政治属性, 一般不涉及其它属性,不追溯作为古城、故都的历史。这种现象与当时关于北京 的诗歌创作状况几乎完全一致:“所有的作者,在写到北京的时候,总是情不自 禁的表达对‘新北京’的向往,要充分地将‘新中国’的国家意义体现在对‘新 北京’城市的表现中。这不是对于某个城市的情感,也不是作家个体对于北京的 城市生活经验,而是对‘新中国’国家的一种群体的憧憬,一种集体的‘心理’ 行为。”(1) (1)张鸿声.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以“十七年”与“文革”诗歌为例[J],扬子江评论,2009, (5)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