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云的起电理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云的起电理论.doc

关于云的起电理论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圆满地解释上述的所有问题,因为大气的运动在实验室里是模拟不出来的。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完善的理论。 (1)温差起电理论 ?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块物体冷热不均,热端带负电,冷端带正电。云中的冰晶、水滴、冰雹等因接触、碰并、破碎、摩擦等作用,使得冰晶带正电,水滴、冰雹等带负电。冰晶的密度小于水滴,小而轻,漂浮在云的上部。 (2)感应起电理论 ? ? ? 在晴天电场的作用下,云滴被极化,使它们下半部带正电,上半部带负电,通过云内的运动,产生上正下负两个主要的电荷中心,两个中心建立后,方向向下的电场得以加强,便会产生一个正反馈机制。 (3)切割磁力线理论 ? ? ?北半球的云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而地球的磁力线则是由南极指向北极根据右手定则判断,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运动。 (4)破碎起电理论 ? ? ? 水滴在气流的剧烈运动中分裂成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被上升气流带到高空。 ? ?云底带少量的正电:地面的感应或地面的尖端物体带的正电荷被强烈的上升气流带入云底。雷电的形成机理是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电离层以下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和它们的产生与相互作用过程的规律及应用。大气电学有两大主要部分:晴天电学和扰动天气电学。晴天电学主要研究晴天大气电场、大气电导率、地空电流和全球大气电平衡等;扰动天气电学主要研究雷雨云电结构和起电机制、雷与闪电过程、尖端放电过程与避雷方法等。 大气电场 把地表面视为下极板、电离层导电层视为上极板,组成巨大球形电容两极板中间的大气基本不含电荷,上极板导电层含有正电荷,下极板的地表面含负电荷,这巨大电容器中间的电场称大气电场。规定大气电场方向从低电位的地面朝上(与物理学静电学规定相反)。尽管雷雨云移到某处时,雷雨云底部与相对应下垫面间的电场方向是向下的,但对全球而言,雷雨云区所占比例很小(约1%),故总体大气电场的方向是朝上的。晴天电场常被看作正常大气电场,其场强随纬度增大而增强、随离地面高度而变小,全球平均看,陆区地表面附近电场强度为120伏/米左右,海面上则约为 130伏/米。在工业区污染严重、气溶胶粒子多的地方,晴天电场强度可达300~400伏/ 米。晴天电场场强随高度减弱是很强烈的,在10公里高度处的值仅为地面值的3%即约 4伏/米。晴天电场强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面在地方时04-06时和12-16时出现极小值, 07─10时和19─21时为极大值;一年之中,冬季为极大值、夏季为极小值。在海面和 两极地区,在世界时19时出现极大值,04时左右为极小值,这些地区大气电场年变化不 明显。 大气电导率和离子迁移率    大气不仅含中性分子和原子,还含有一些离子,这些离子分为轻离子(由几个分子 聚集在一起而带一个正电荷或负电荷,直径约千分之一微米)和重离子(荷电的气溶胶 粒子,常带一个正电荷或负电荷,比轻离子大成千上万倍)。描述大气离子在电场中移 动快慢的参数称迁移率,由于大气离子基本上都只带一个单位电荷,所以在同样的电场 强度的电场中,轻离子的迁移率要比重离子的大得多。例如在场强为1伏/厘米的电场中, 大气轻离子移动速率为115厘米/秒, 而重离子的移动速率只是这个数的几百分之一。    大气电学中,把正比于大气离子浓度和迁移率乘积的参数称为大气导电率λ,λ随 高度按指数律增加,这与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大气导电率比铜的电导 率640000/欧姆·厘米要小得多,大气的导电性是很弱的。当用J记大气电流密度,用E 代表大气电场强度, 则有关系式J=λE成立。其中J是不随 高度变化的。 地空电流在晴天大气电场作用下,大气中的正离子向下运动、负离子向上运动,如此形成的 微弱电流称地空电流。这电流是比较稳恒的,不随高度变化,把这个微弱电流与地球表 面积相乘,便得到全球地空电流的总电流强度为1800安培,如果只存在晴天地空电流, 那么在1800安培电流放电的情况下,只需要几分钟,便可使地表面这个巨大“电容器” 下极板的负电荷全部中和而使其电荷消失。因此,必定存在与晴天地空电流相反方向的 补偿电流,把地表面的正离子输向大气(向地面输入负离子),以维持晴天大气电场基 本不变,这就是闪电电流和尖端放电电流等。 雷雨云电结构模式没有雷雨云便没有雷电,因此对雷雨云的探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20世纪30年 代以后,人类通过施放大量探测气球,获得了较丰富的资料,总结出最早的雷雨云电 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存在两个主电荷中心,云底附近另有一个次电荷中心。它们分别 是中心位于约6公里高度处,约含+24库仑电量的正电荷中心、中心位于约3公里的、 约含─20库仑的负电荷中心、中心位于1.5公里、含有约+4库仑电量的次电荷中心。 后来虽然也提出过许多雷雨云电结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