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捕蛇正式.ppt
一(1)说明蛇之“异” ,交代了永之民争着捕蛇的原因 。 二(2-4)蒋氏自叙悲惨遭遇,写赋敛之毒。 三(5)点明中心,交代写作意图。 第一层(2):概述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反映捕蛇之害。 第二层(3~4)借蒋氏血泪陈说,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 有力地揭露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齐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毒蛇的?用哪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最“异”的是哪一点? 2.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黑质而白章 尽死 无御之者 可以已大风…… (外形) (毒性) (医疗效用) 蛇可以“当其租入” ——是为了免受赋税之苦 。 异蛇 反衬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说明 课文第二段 1.蒋氏“貌若甚戚”的原因是什么?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一家人为捕蛇 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痛。 2.第二段第一句中,“专其利”改为“捕蛇”好吗? 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增强讽刺力量。 第二段主要内容: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课文第三段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写作者向蒋氏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 它在全文中主要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余将告于莅事者”暗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 政治上没有权力。 齐读第四段: 理解第四段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蛇毒 捕蛇者说 永之人争奔走 毒性猛烈 药用价值高 蒋氏 乡邻 一、生存情况 二、生活状况 三、面临危险次数 四、死亡先后 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对比 对比 对比 生存情况 蒋氏 乡邻 号呼转徙 饥渴顿踣 死者相藉 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生活状况 蒋氏 乡邻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虽鸡狗不得宁 弛然而卧 甘食其土之有 熙熙而乐 面临危险次数 蒋氏 乡邻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蒋氏 乡邻 后 先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非死则徙 其室十无四五 2.虽鸡狗不得宁 3.旦旦有是 4.先死 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赋之不幸甚于役之不幸)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对比 捕蛇之“利”(役 ) 赋之不幸(赋) 1.捕蛇独存 2.弛然而卧 3.一岁之犯死者二 4.后死 衬托 齐读第五段,思考: 1、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点明中心的句子) 2、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中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①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痛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写作特点: 一、填充: 写“说”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选出全文的主旨句( ) A.苛政猛于虎也;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作者的感情: 余悲之 余闻而愈悲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作者把变革黑暗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迁移练习: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式-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壹-实在。舅-公公。小子-年轻人,称他的学生。 * “说”,是古代的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在写法上往往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急性脑梗死溶栓与取栓病例救治经验分享.pptx
- 教师工作制度培训.pptx VIP
- DL/T 645—2007协议宣贯材料.doc VIP
-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天然气(煤气、液化气))浓度检测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 VIP
-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_T11022-2011.pdf
- 中小学教师工作制度规章培训.pptx VIP
- 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诚信能力建设答题整理.doc VIP
- CST丛书18算例05相控阵天线的RCS.pdf VIP
- BallRoom型潔淨室-節約能源園區.ppt VIP
- C3i3系列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用户手册V4.24.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