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

教案首页 第1次课 授课时间 2007.12 教案完成时间 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 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 务 副 教 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 月 25 日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概说: 讲解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提示郁证的证候特征,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2.病因病机 讲解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而“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强调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初以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为主,病久伤及心、脾、肾,则由实转虚,呈虚实兼夹之证。 3.诊断及鉴别诊断 讲解郁证的诊断要点,与虚火喉痹、噎膈及癫病的鉴别。 4.治疗原则 强调疏肝理气解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降火、化痰、祛湿、活血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5.辨证论治 强调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①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 ②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 ③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半夏厚朴汤加减。 ④心神失养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 ⑤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 ⑥心肾阴虚证,用滋养心肾法,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6.提示郁证临床预后较好,理气之品多偏辛燥,对郁证久病、阴血不足之体,当谨慎用之。 提示精神疗法对郁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郁证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从病因病程,舌脉症角度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 结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肾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虚实互见的类型亦较为多见。辨证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郁证的辨证要点。 2.郁证如何与噎嗝进行鉴别诊断。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血证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3次课 授课时间 2007.12 教案完成时间 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 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 务 副 教 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二节 血证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英主编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3.掌握血证的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