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 突触传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科生课程- 突触传递.ppt

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1 突触前神经元内有合成该神经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 ACh: 2合成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囊泡, 3 当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囊泡内的神经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4 释放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引起生理效应,人工将神经递质注入突触间隙可模拟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的效应; 5 存在使这种神经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 (re-uptake, 重摄取等); 6 应用神经递质模拟剂 (agonist,激动剂) 或受体拮抗剂/阻断剂 (antagonist or blocker)能加强或阻断这种神经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新发现的一些神经递质或调质可能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2 神经递质释放过程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末 梢,Na+内流,造成突触前 膜去极化,引起突触前膜 中的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 放,细胞外Ca2+内流,进 入前膜内的Ca2+触发囊泡 向前膜靠近,融合,胞裂 外排,将所含递质释放入 突触间隙。 Nature Rev. Neurosci., 2004 3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量子释放理论 量子释放(quantal release)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递质的释放是以胞裂外排的形式进行的,一个囊泡所含的递质的量,为递质释放的“最小包装”,一次神经冲动在突触前膜引发的递质释放的总量取决于参与递质释放的囊泡数目。 最初提出这一假说是根据两栖类运动终板进行的电生理观察。 递质的量子释放也在中枢化学性突触处证实,中枢一次传入兴奋引发的囊泡外排数在1-10个之间,远少于终板处。 4 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因素 (1)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 影响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的因素:细胞的状态,静息膜电位,阈电位等。 各种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差异 细胞内环境的影响 Nature Rev. Neurosci., 2004 (2)Ca2+是膜兴奋与递质释放的耦联因子:Ca2+内流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递质的释放量。 影响Ca2+内流的因素:膜两侧Ca2+浓度差,膜电位等。 (3)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等情况。 (4)自身受体. (5) 其它调质的作用。(next page) Nature Rev Neurosci., 2004 (5) 其它调质的作用 CGRP调节SP的释放 5 突触囊泡膜的再循环 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裂外排释放神经递质之后,须有一个囊泡膜的回收过程。否则突触前膜的面积将会由于囊泡膜的并入而不断增大,而突触活性区所含的囊泡数将逐渐减少。 借助突触囊泡的局部再循环,神经细胞能避免于必须通过核周体合成突触囊泡并转运到末端以取代每一个被发放的小泡,可以在突触前膜附近利用再生的突触囊泡,贮存神经递质。 所以,再循环可看成是以快速和节省大量能量的增补小泡的方式。 Trends in Neuroscience, 2003 6 神经递质的共存 Dale氏原则:Dale在1935年提出,神经细胞是一个统一的代谢体,它在各末梢部所释放出的递质应是同样的。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后来被人们理解为每个神经元仅合成及释放一种递质,并称之为Dale氏原则。一神经元在所有的过程中都只传递一种神经递质 one neuron one transmitter. 50年代就有人推测经典递质在外周神经元中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 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肽类递质或调质被发现. 70年代后,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发展以及其在神经肽研究中的应用,多种肽类物质在CNS、PNS及胃肠道内得以精确定位。由于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在神经传递中的作用的差别,人们提出了神经调质的概念。 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肽类递质或调质被发现,并得到精确定位. 外周神经中,神经肽大多与经典递质共存;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共存现象愈来愈多,表明递质共存现象具有普遍性。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肽类递质或调质被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的现象,促使人们对神经传递和调节的传统观念重新加以修改和补充。 1980年瑞典学者Tomas Hokfelt提出在神经传递中有递质共存的学说: 一个神经元能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两个神经元之间存在多种化学传递,这种现象称为神经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特别提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推动科学研究前进一大步,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新技术方法的开发和研制. 递质的共存现象可分为: 不同的经典递质的共存:ACh NE 经典递质与神经肽的共存: ACh galanin Glutamate SP, CGRP, galanin;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