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pdf
中 国 民族 民 间 医 药 医 疗 论 坛
· 84 · Chinesejoumalofethnomedieineandethnopharmacy MedieialTreatmentForum
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田留英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乡中心卫生院,云南 曲靖 655009
【摘 要】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O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联合
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愈率27例,好转 l3例,无效0例。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卓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J 针刺;艾灸;中药内服;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3—0084—02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以 先下后上,最后取攒竹、睛明穴,取后一定要多按压一会 ,
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现代中医教科书 以免内出血。刺法多采用斜刺或透穴,针刺地仓、颊车、
中称为 “面瘫”,在古代文献中称为 “卒 口僻 ”、 “口目 阳白、鱼腰时,一般用透穴手法,即地仓透颊车、阳白透
僻”、 “口歪”、 “口眼歪斜”等。 《灵枢 ·经筋》篇扼要地 鱼腰;针刺睛明时一定要避开眼球 ,针刺列缺穴时针尖应
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 “卒口僻,急者 目不合”。春秋两季 向上斜刺,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丰隆行平
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20~40岁,男性略 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多。近3年我们通过针灸结合中药 内服治疗该病 ,取得了 2.1.4 艾灸 急性期针刺后 留针 l5分钟,恢复期针刺后
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留针30分钟,留针的同时加用艾灸,温度及时间以病人耐
1 临床资料 受为限,以患侧穴位为主,1次/天,5天为 1疗程,3个疗
1.1 诊断标准 程后统计疗效。
①症状:见患者突然发现一例面部肌肉板滞、麻木、 2.2 中药内服方 急性期以牵正散为主,有表证者随症加
松弛、口角向健侧歪斜、漱 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塞于患侧 减运用解表药,方药组成 :小白附子 (开水先煎 1h)6g、
齿颊间。 僵蚕 15g、全虫 (另包焙干研末内服)6g,恢复期以牵正散
②专科检查:患者不能作蹙额、皱眉、鼓腮等动作, 加补阳还五汤加减为主,方药组成:小 白附子 (开水先煎
病侧眼流泪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1h)6g、僵蚕 15g、全虫另包焙干研末内服 lOg、桃仁 (捣
1.2 一般资料 碎)lOg、红花6g、当归 15g、川芎 15g、白芍 15g、黄芪
共观察4|D例,均为门诊患者,经西医常规治疗无效或 60g、地龙 15g、蜈蚣 (去头足焙干研末 内服)2条、防风
单纯电针治疗,疗效欠佳。年龄最小 21岁,最大 68岁 , 12g、灵仙 15g、粉葛 15g、甘草6g、鸡血藤 15g。水煎取汁
平均年龄44.5岁,病程最短 3天,最常 1月,平均病程 50Oral,分5次温服,3次/日,5天 1疗程,连用3个疗程
16.5天。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患侧眼睛闭 后观察疗效。
合不全,迎风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不能作皱眉、 3 治疗结果
鼓腮吹气等动作,漱口喝水时漏出,进食时食物塞于齿颊 3.1 疗效标准
问,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周及面部疼痛等症状。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2 治疗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