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离子交换和吸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离子交换和吸附.ppt

§3.2 离子交换平衡 3.2.1 基本概念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可交换离子是阳离子(又称反离子),或者说阳离子交换树脂阻止同离子(阴离子)进入树脂相而允许反离子(阳离子)进入树脂相。阴离子交换树脂亦然,只不过阴树脂的同离子是阳离子,反离子是阴离子。 离子交换过程: (1)吸附—漂洗—解吸 (2)吸附—漂洗—解吸—漂洗 (3)吸附—漂洗—淋洗—解吸—漂洗 3.2.1.1 平衡常数 离子交换的基本反应如下: RB+A+=RA+B+ 3.2.1.2 平衡系数 令Y=q/Q X=C/C0 等价离子交换的情况,固定X,则Y固定。 3.2.1.4 平衡参数 aRbB+bAa+=bRaA+aBb+ 用 分别除以分子、分母, 称为平衡参数或表观选择性系数 。 给定X与后,Y的值随Co而变化。 3.2.1.5 分配比与分离系数 用湿树脂体积表示时λ为无因次的量,用干树脂重量表示时,λ的单位为m3/kg。 3.2.2 平衡等温线与平衡图 3-2 等价交换时的平衡图 >1 (b) <1 在 >1时,面积SⅡ>S1; <1时,面积SⅡ<S1, K= 在工程上, 曲线1 为线性平衡 f″(c)=0 曲线2 为有利平衡 f″(c)<0 曲线3 为不利平衡 f″(c)>0 曲线4 为带拐点的平衡 曲线5 为不可逆平衡 q=f(C)函数有下列几种类型: (1) 亨利型(线性关系型) q=λC (2)朗格谬尔型(双曲线型) 当水相浓度较低时,上式可简化为q=λC (3)弗南德里希型 3.2.3 道南平衡膜理论 3.2.3.1 道南平衡 将树脂表面设想成为一种半透膜,达到平衡时,膜两侧电解质的化学位应相等 电解质的化学位可表示为其离子的化学位之和 . 稀溶液中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树脂中 浓度很高时,同离子 浓度很小,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固定离子 可高达5mol/L,故它的同离子进入树脂中的量极微。 3.2.3.2 道南位与道南排斥 如果RA型树脂与AY型电解质水溶液接触,因为树脂上的反离子与溶液中的可交换离子为同一种离子A,所以从表面上看,没有离子交换反应发生。但由于树脂中的微孔的毛细管吸入作用,中性电解质AY仍可被吸入交换剂内,只不过这时A和Y都不占据交换剂中的交换位置,这种作用称为非交换吸入。 当RA型阳树脂与强电解质AY的稀溶液接触时,树脂相中阳离子A+的浓度远远大于稀溶液中A+的浓度,故少量A+从树脂相进入溶液相,而溶液中的极少量Y-进入树脂相,致使树脂相带负电荷,溶液相带正电荷,从而在两相间形式一个电势差,称之为道南势EDon。显然道南势一建立,静电作用将阻止A+继续进一步离开树脂相,排斥Y-进入树脂相,直到浓度差所产生的作用与道南势的作用相抵消即达到平衡为止。离子交换树脂对电解质的这种排斥作用,通常称为道南排斥。所以一般情况下,稀溶液中可忽略中性分子进入树脂相。 扩散对电中性的极小偏差,除了能以电势差表现出来外,用化学方法是无法测出的。 道南排斥存在如下基本规律: (1)树脂内部与外部水溶液之间浓度差越大,Edon越大,排斥作用越强,电解质的非交换吸入量就越小。 (2)当树脂的交联度增大或交换容量增大时,其内部反离子浓度亦将增大,如果此时外部溶液电解质浓度不变,则Edon大,电解质的非交换吸入量将会减少。 (3)排斥作用与静电作用力有关,因此: A 同离子价数越高,越受排斥,如NaCl与Na2SO4相比较,后者更难以中性电解质形式进入阳树脂。 B 反离子价数越高,排斥作用越弱,如NaCl与CaCl2比,后者更易以中性分子形式进入阳树脂内。 3.2.3.3 电解质的非交换吸入 随外部溶液浓度增加,即树脂相与外部水溶液电解质浓度差减少时,道南排斥作用减弱,中性电解质进入树脂相的问题即不能忽略。 §3.3 离子交换动力学 3.3.1 交换反应机理 离子交换反应有七个步骤: (1)在树脂相外部主体溶液中可交换离子A的对流扩散运动; (2)A离子通过颗粒周围液膜向内的扩散; (3)在颗粒内部A离子进行的扩散; (4)交换反应 ; (5)B离子在颗粒内部进行扩散; (6)B离子通过颗粒周围液膜向外的扩散; (7)B离子在主体溶液中的对

文档评论(0)

zjian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