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例临床疗效观察.doc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刘 枫 董平高 贵州省盘县中医院 553500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难治愈的疾病,服用西药疗效欠佳、副反应大。根据中医观点,其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邪。运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西药的副反应,提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主题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 辨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为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并发症多,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病情将逐渐加重发展,是造成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服用西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植物药(如雷公藤多甙、青藤碱、白芍总甙等)副反应很大,容易复发,对疾病的控制不是很理想。自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3年,平均3.5年。全部患者都有风寒湿热邪侵袭史。症状:关节疼痛或肿胀、屈伸不利,肌肉酸痛或麻木,活动困难,天气变化加重。实验室检查:RF阳性者60例,ESR增快38例,ASO200U21例;X线检查:软组织肿胀43例,骨质结构破坏27例,骨关节炎25例,并发风湿性关节炎21例。6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功能判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1]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I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II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III
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IV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内科学》[2]中的痹证范畴,根据风寒湿热邪的致病特点、邪气的偏盛,分为:(1)行痹(风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2)痛痹(寒邪偏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3)着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4)风湿热痹(热邪偏盛):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基本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舒经通络。
2.1 行痹 肢体关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注下肢,舌淡苔薄白,脉浮。《素问·痹论篇》“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医学心悟·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佐以补血。处方:防风15g,麻黄10g,当归10g,秦艽10g,肉桂10g,葛根10g,茯苓1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上肢关节疼痛为主选加羌活10g,姜黄10g,威灵仙10g,川芎10g,白芷10g;下肢关节疼痛为主选加独活10g,川牛膝10g,防己10g;腰背关节疼痛为主者为肾气不足,选加杜仲10,川断10,桑寄生10,淫羊藿10等温补肾气;疼痛剧烈加制附子20g(另包,先煎);痹证迁延日久,关节肿大,痰瘀互结,选加甲珠10g,地龙10g,地鳖虫10g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加白芥子10g,胆南星10g以祛痰散结,加全蝎10g,乌梢蛇10g等搜风通络。
2.2 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素问·痹论篇》“寒气胜者为痛痹”。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气血流畅,故痛减,遇寒则气血凝涩,故痛增;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属痛属寒。《医学心悟·痹》“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川乌10g(另包,先煎),麻黄10g,白芍10g,黄芪10g,细辛5g,桂枝10g,干姜10g,甘草6g。加减用药参照行痹。
2.3着痹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素问·痹论篇》“湿气胜者为着痹”。 湿性重着粘滞,故见痛有定处,麻木重着,肿胀等证;湿邪阻滞肌肉、关节,故见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属湿邪偏盛之象。《医学心悟·痹》“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处方: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