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Gb光纤的尴尬.doc
4Gb光纤通道的尴尬
发展步履缓慢
2005年,在2Gb光纤通道协议推出两年之后,4Gb版本如期而至,摩尔定律又一次闪烁着灵验的光辉。当然,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种灵验背后大多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光纤协议技术的升级也难逃嫌疑。依笔者看来,4Gb FC技术本身和周边配套设备,似乎都在暗示着4Gb FC更像是一个迟来的“新”技术。
在物理层上,4Gb FC并无设计阻力,采用的是与2Gb FC完全相同的接口标准——LC SFP。而且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下一个版本的FC技术中,依然会沿用这一标准。因为这本来就是10Gbps以太网络中的XFP标准。也就是说,光纤技术在突破10Gb之前,物理介质方面根本没有技术瓶颈。
也许有人认为芯片的设计是4Gb FC的瓶颈,但是实际上早在2002年的时候,Brocade公司就已经开始在其Fabric光纤交换机中使用8Gb带宽的端口控制芯片了。同样是在2002年,Vixel公司被Emulex收购之前,推出过一款做在芯片上的交换机。这款SOC(Switch on Chip)在一颗芯片上就实现了20个FC端口的交换。在2Gb FC推出之后,SOC迅速支持了2Gb FC,其总交换带宽在2003年就已经达到了40Gb之多。由此可见,区区4Gb的带宽要求,在IC设计工程师眼中,绝对是小菜一碟。
记得当年光纤通道技术从1Gb向2Gb过渡的时候,PCI总线带宽曾经是个经常被提及的瓶颈。以33MHz外频工作的32位PCI总线,其理论带宽上限也只有1Gb多一点,实难担负2Gb FC的工作负载。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PCI技术不仅可以支持全64位工作,而且外频也急速攀升,从66MHz、133MHz发展到266MHz甚至533MHz。掐指一算,533MHz外频的64位PCI-X总线已经可以达到将近40Gb的带宽。这个数字是4Gb FC理论带宽的10倍之多!
图1. PCI总线与光纤通道的发展
从存储设备的角度来看,中端磁盘阵列中,控制器可以支持8Gb甚至更大带宽的俯首皆拾。由于光纤通道协议升级不够及时,为了充分发挥控制器的能力,迫使各磁盘阵列厂商在设计控制器时拼命的增加后端磁盘环路数量。记得2001年之前,主流中端磁盘阵列一般只需要两个后端环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四个甚至八个后端磁盘环路的设计开始盛行。要是4Gb FC发布的早些,这些阵列控制器的设计肯定会精炼得多。
了解过物理介质、核心芯片、总线技术和阵列控制器的发展状况之后,回头再看4Gb FC的出现。总觉得这一新技术的闪亮登场,其实并没有多么光芒耀眼,甚至有发展速度滞后的感觉。
光纤通道技术发展略为迟滞,隐约也有其“政治”原因。打开“光纤协会”网页就会发现,与其他IT技术协会相比,这个协会中缺少几个重要的会员——IBM、英特尔、微软、思科,甚至连惠普和Sun均缺席其列。这些公司对IT技术发展的影响之大路人皆知,因没有这些公司的支持而没落甚至胎死腹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古有NetWare与Windows NT之争,今有1394“火线”技术与USB之战,还有数不清的大小战役,都结结实实的证明了强者与趋势之间的同一关系。而翻看“光纤协会”的会员名单,其中强者寥寥,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潜力股”或是本行业中位列二流的“趋势追随者”。以这样的班底,实难长期领跑于产业前沿。
在那些“巨无霸”之中,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思科公司。事实上,思科公司在两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生产光纤交换设备。时至今日,其该领域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位列三甲之中。但“光纤协会”的会员列表中,至今也没有思科的影子。桌面上的理由版本众多,而真正的玄机恐怕要到几年之后才能揭晓。
对手虎视眈眈
IT行业的更新速度,经常被形容为“催命般的”。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技术的更新何尝不是如此!就在光纤通道技术发展略微迟滞的间隙,汹涌的“后浪”已经聚积成势了。
从技术角度看,光纤通道以往占据的阵地有两个:一是高端磁盘的端口;二是高端系统中主机与存储设备连接。而随着SAS技术和iSCSI技术这些“后浪”的日益成熟,两个阵地都遭受着强烈的炮火轰击,随时有失守的可能。
在磁盘端口方面,光纤通道技术在扩展连接能力、性能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SCSI技术,所以博得了高端用户的青睐。自产生之初,就牢牢的占据了高端磁盘端口这个阵地。然而SAS(串行SCSI)的出现,已经彻底打破了光纤通道技术的优势。
表面上4Gb FC与3Gb SAS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但是实验室中的测试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单个磁盘的性能瓶颈,主要是盘体内的机械部分,而绝非端口部分。也就是说,对单个磁盘而言,无论是3Gb SAS还是4Gb FC,都已经足够宽阔。磁盘端口协议的瓶颈效应,只有在磁盘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