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楼梦选读.ppt
红楼梦 曹雪芹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住在曹家。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家产抄没。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续书。 红楼之谜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字词过关 1.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遵谕yú 伺候sì 惶悚sǒng B.衔玉xián 讹传é 暴殄tiǎn C.弑君shì 葳蕤ruí 羞怯què D.草芥jiè 违拗ào 孽障zhàng 解释画线词语 (1)五内催伤: (2)口角伶俐: (3)惶悚: (4)擅造潭府: (5)孽障: (6)暴殄轻生: (7)思忖: (8)承望: (9)恣心纵欲: (1)五内催伤:五脏 (2)口角伶俐:言语??????????????? (3)惶悚:惶恐 (4)擅造潭府:擅自到 (5)孽障:旧时长辈骂不肖子弟的话 (6)暴殄轻生:灭绝 (7)思忖:思量,考虑?? (8)承望:料到??????????????????? (9)恣心纵欲:放纵 《宝玉挨打》节选《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回目是: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在情节安排上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宝玉挨打之我见 表面上看是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