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ppt

第十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和致病性 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很少有单独生存的,它们与同一环境中的其它生物间有不同类型的相互关系。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有 三种相互关系: 一、共生关系(symbiosis) 二、共栖关系(commensalism) 三、寄生关系(parasitism) 一、共生关系(symbiosis) 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 二、共栖关系(commensalism)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生存,但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有时一方受益,但对另一方无不利影响。 如植物与其根围、叶围的非致病微生物。 三、寄生关系(parasitism) 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为寄生物(parasite)。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物都是异养的,与寄主的关系为寄生关系。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1. 寄生性(parasitism)—异养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寄主(host),寄生物(parasite)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物是寄生物。 腐生性(saprophytism)—异养生物从死的生物或有机质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2. 寄生性的类型 (1)根据寄生性强弱划分 (a)专性寄生—病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非专性寄生—病原物既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腐生生活。 (2) 根据营养方式划分: (a)活体营养(biotroph) (b)死体营养(necrotroph) 死体营养与活体营养的主要区别 二、 寄生专化性 1.寄主范围(host range)—病原物所能寄生的寄主植物种的范围。 2.转主寄生(heteroecism) ---病原物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3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1)专化型(special form) ---病原物的种内存在着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群。 (2)生理小种(physiologic race)—病原物的种内、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存在着对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致病力不同的类群。 种、专化型和生理小种的关系 鉴别寄主(differential host):用于区分病原物的种内致病力不同的类群的寄主植物的品种。 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不同生理小种在部分鉴别寄主上的反应 4. 生物型(biotype)---遗传上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生物型群---由几个遗传上不一致的生物型所组成的群体。 Variety---var. Forma specialis---f.sp. 三、致病性pathogenicity 1.定义-病原物破坏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 2.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寄生物不一定是病原物;也不是所有的病原物均为寄生物(体外致病exopathogenicity); 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强弱无相关性。 3.描述致病性差异的几个概念 (1)毒性或毒力(virulence):有些病原物虽然在种的水平上与寄主可发生亲和关系,寄生物有致病性,寄主植物表现感病,但是其群体内不同组分(菌系或株系)对该种植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可能有很大差异。 毒力是描述在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对同一寄主致病性的强弱的概念,致病性强的称为强毒毒力,致病性弱的称为弱毒力,不致病的称为无毒力。 (2)侵袭力 (aggressiveness):一般是指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如-孢子萌发速度,附着孢产生量,孢子形成早晚及寿命长短等。 (3)毒性频率:病原物群体中对寄主植物有毒力的菌株出现的频率。 有毒力菌株数 毒性频率=————————— *100? 总菌株数 一般毒性强,侵染力强,毒性频率高的病原物对生产影响较大。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 (一)有性杂交(sexual hybridization) (二)无性重组(asexual recombination) 1.异核现象heterokaryosis 2.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 (三)突变mutation (四)适应adaptation 例1:白菜软腐病菌 例2:马铃薯晚疫病菌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一、机械压力: 二、争夺寄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 三、化学致病作用(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 一、机械压力 1、真菌、寄生植物、线

文档评论(0)

gte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