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本课程第四讲:《红楼梦》俗语运用的功能——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大量运用俗语刻画人物是《红楼梦》语言的主要特点,有人将《红楼梦》中的俗语比喻成皇冠上的明珠,璀璨夺目。一般人看来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俗之语,一经曹雪芹的合理运用就变成了简约、灵活、明了、生动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融化在了人物的语言中,和作品的整体语言风格浑然一体。《红楼梦》是如何运用俗语来刻画人物的呢?
一、运用俗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直接引用俗语用于人物的言谈之中。俗语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语句,通俗形象,并且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是一种定型的语言。《红楼梦》中的人物自上至下个个能说会道,没有一个人说话时的音容笑貌不是栩栩如生,而这与人物言谈之中所引俗语是分不开的。对俗语的直接引用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作者通过让人物直接引用俗语来叙述、说理、抒情,从而彰显人物个性。
第六回刘姥姥说的“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毫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里刘姥姥用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叙述她对贾家富贵的认识,极富粗趣。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于凤姐时说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的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第三十四回袭人和王夫人的一番话:“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
秦可卿、袭人分别引用俗语来说理,言辞恳切而又发人深省。
第二十六回丫头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红玉用俗语“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来抒情,表达了对自身前途的担忧。
二在原来俗语的基础上,抽换其中一两个语素,用于人物谈话之中。
曹雪芹不但直接引用俗语来刻画人物,而且更多的是对俗语进行独到的加工改造,使其更符合作品的需要,更贴切、更流畅、更传神地融入作品之中,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有时形式上只是改换一两个语素,就改变了俗语的内容,但能立即让本来很平常的俗语活了起来,从而变成传神之笔。
第六十一回,柳家的对迎春的丫头莲花说:“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本来俗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讲的是吃穿不愁,生活无忧。而作者从中抽换了一个语素,变“衣来伸手”为“水来伸手”,然后让柳妈这个厨娘说出来,确是贴切。
第七回,焦大骂主的话“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空虚家业,到如今,不报我 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本来的俗语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而在焦大口中却变成了 “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只换了两个语素,可是这句话却成了传神之笔,把醉酒的焦大骂人时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形态活画了出来。无怪乎脂砚斋批这一句时 说“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是醉人口中文法”。
三改变俗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和人物语言融为一体。
《红楼梦》对俗语的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地使用。很多是俗语表达的内容不变,但为了修辞的需要改变了其结构形式,从而表达风格也有了变化,变得更灵活,更贴切。
第四十二回,黛玉取笑宝钗后,宝钗笑骂黛玉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本来极粗俗的一句骂人的俗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到了大家闺秀薛宝钗的口中却变成了这样文绉绉的句式,一个饱读诗书的儒雅小姐形象栩栩如在眼前。有时候不同的人物说同一句俗语,却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对俗语的加工改造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第四十六回,凤姐劝邢夫人不要向老太太讨鸳鸯时说:“太太听听很喜欢咱们老爷么?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猛虎的鼻子眼儿去了。”这里的“倒拿草棍儿戳猛虎的鼻子眼儿去了”是对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加工改造。细想一想,凤姐说的这句话不知比原来的俗语要生动形象多少倍!而王熙凤这个人物的能说会道也由此可见一斑了。这都要归功于曹雪芹这位语言艺术大师改造语言的娴熟功力。
“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 头呢。”
“往虎口里探头呢”,是对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加工改造。比喻很危险的事做不得,用在这里,多么生动有趣。
第六十八回,贾蓉为尤二姐一事向凤姐磕头赔罪时说:“这官司还求婶子料理,儿子竟不能干这大事。婶子是何等样人,岂不知俗语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