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doc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广东人民兴修水利,防御水旱灾害历史悠久。
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堤围是旧中国广东防御洪水灾害最重要的成就。宋至道二年(996年)大洪水后,修高要西江榄江堤,是为修堤的最早记载。 宋元两代修筑的堤围主要集中在三角洲顶部地带,大致分布在西江羚羊峡至马口沿江两岸,思贤滔以南至甘竹滩以北的西、北二江夹持地区,高明河西岸和东江田螺 峡至石龙两岸,地域范围宽广。明、清两代,除继续大规模修筑堤围外,还广泛围垦三角洲各口门滩涂,到清末(1911年)堤围总长共1850km,减轻了包 括广州市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洪潮灾害,并使三角洲的范围扩大约一倍,为整个地区乃至广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韩江潮州北堤相传建于唐代,经历代扩建加 固,最后形成北起潮州竹竿山,南至汕头市郊梅溪桥的韩江南北堤,捍卫韩江下游西岸广大地区的防洪安全。
东汉建宁、熹平年间(168—178年)整治北江支流武水的“六泷”,“排颓盘石,投之寥壑,夷高填下,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 宋嘉泰二年(1202年)连江楞伽峡大塌方堵塞航道,洪水难以下泄,嘉定十三年(1220年)洪水更倒灌淹浸连州城,于是开展了疏凿楞伽峡工程,采用巨型 铁钎凿石、火烧水浇裂碎大石等方法清除塌方堆石,使河道恢复畅通。
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区,从明代开始形成、到清代大发展的基塘水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既形成了“桑基养鱼塘、鱼塘养桑基”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基高塘低,加上围基设窦闸控制围内水量蓄泄,雨多水进塘,干旱从塘取水,更是一种除涝防旱的有效措施。
连州龙腹陂相传是东汉时所筑。宋元时期引水工程越来越普遍。韩江三利溪建于宋元祜五年(1090年),引入韩江水后有排水、灌溉和航运之利,潮 安、潮阳、揭阳三县受益,故名“三利”。珠江三角洲堤围区大量修建涵闸利用潮水涨落引水排水。丘陵山区筑水陂(拦河坝)引水,有木陂、木石陂、堆石陂、砌 石陂多种类型。北宋修筑的凌陂、连陂等石陂,历经数百年而不废。山塘平塘等蓄水工程也有发展。惠州西湖在宋代前期已筑堤拦湖,后堤毁水涸,宋治平三年 (1066年)修复湖堤,“延袤数里”,“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民之取于湖者,其施已丰。”明清时期更扩建成一个以西湖为中心的具有 城防、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的水利简易系统。海康特侣塘工程是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兴建,筑堤蓄水,建闸开渠,引水至通济桥汇合西湖塘水灌溉东 洋田。明清时期陂塘灌溉更加发展。
广州越王井相传是汉代南越王所凿。三国时期陆胤引蒲涧(甘溪)水到广州城北供居民饮用。南宋以后又增凿水井取水饮用。汉唐时期,广州靠天然溪流排水。宋代开始筑城濠,并将城内已有渠系整治,命名为六脉渠,广州城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合理的排水系统。
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遭受洪水侵袭,西、北江及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损失很大,同年在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治河事宜处引 进和应用了国外的近代水利工程技术、仪器和工程设备,开展对珠江流域主要河流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对西、北、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的河流特性积累了相当数量的 基本资料,着手从河流综合治理开发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拟制以广州为中心的防洪措施方案,提出了采用当时切实可行的修筑加强堤围的方案,兴建了一批以芦苞水闸 为代表的防洪堤闸工程等。
建国前夕,由于八年日寇侵略,政治腐败和1947、1949两年洪水侵袭,广东的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全省江海堤坊4424km, 许多江堤堤顶高度在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且堤身单薄;海堤则普遍不能抵御台风暴潮袭击,抗灾能力很低。农田灌溉仍主要依靠小型简易工程,灌溉 667hm2(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仅余一宗尚可发挥效益。最大的水库只是一座库容140万m3的小型水库,因输水隧洞未建成而无法放水灌溉。机械排灌设 施全省约有6000HP,尚有部分不能使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广东人民进行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在防御水旱风灾害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具备了防御中等洪水、暴潮灾害的能力
1950年以来,经过堵口复堤,联围筑闸、整理堤系,加高培厚堤身、整治险工隐患,改建涵闸,加强管理维修等一系列工作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 疮百孔的堤围面貌已焕然一新。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经过联围筑闸、塞支强干后,原来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围在统一规划下,联成数十个大围。这些联围工程缩短防 洪堤线2700km,巩固了堤防,节省了大量岁修养护和防汛抢险的人力物力,扩大了堤围捍卫的土地面积,同时在联围后,合理设置涵闸,便利适时排灌,为科 学种田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现有118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pdf VIP
- 中建X局各类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docx VIP
- 我们的手上有多少细菌?.doc VIP
-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5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pdf
- 年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校本部) 联招联考项目招生指南.pdf VIP
- 驾驶员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生产安全.docx VIP
- 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库附答案(基础题)收藏.docx VIP
- 全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全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pptx
- 第二章-空气流动压力及阻力.pptx VIP
- 2025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