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范仲淹忠道思想的人文价值体系.pdfVIP

略论范仲淹忠道思想的人文价值体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范仲淹忠道思想的人文价值体系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郭学信 “忠”1是儒家提倡的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在儒家学说的伦理范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集忠道思想之大成的儒家经典《忠经》的开篇便将忠道视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人之所履”中最大的道。这种道,既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又能“兴于 身,著于家,成于国”2,实乃宇宙、社会中的第一要道,以至于《忠经·证应章》中有所 谓“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之说。由于儒学的宣扬,忠道同孝道一样,成了对古代 中国民众尤其是对广大知识分子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伦理道德规范。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他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教 育和熏陶,一生“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3。仅从支配其行动的观念上看,范仲淹忠道 思想中的人文价值体系就与儒家的忠道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鲜明体现出中国传统 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论证。 一、“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 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谏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儒家经典‘忠经》就明确指出: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并指明了谏诤的最好方式是“始于 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4。认为只要能够最终使君主改正缺点,任何谏诤的方式都是 好的,因为它“能使君改过为美,社稷之安固也’’5。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苟子则把这种思 想具体化、系统化,他指出:“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 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6认为真正的忠臣,应当是在违背君王命令的情况下做有利于君 主的事情,即所谓“逆命而利君”。 一般而言,“匡主之过”和“逆命”之行为,往往会触怒君主而丢官罢职,甚至遭致杀 身之祸。因此,儒家又要求为臣者不仅要敢于直谏以益于君,而且要在劝谏君主之过时“奉 。“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指的是‘发自内心’、‘尽心’ 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卜的具体化和对象化,是古代知识分 于在君B三关系上的道德定位。”(范鹏、白奚:‘“礼”、“忠”、“孝”的现代诠释》,‘孔f-研究》1997年第4 期)。本文所论范仲淹忠道思想的人文价值体系,主要是从狭义层面而论的。 2‘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见夏文华编著‘忠经·孝经白话精解》,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3范仲淹《范文jIi公集·上资政晏侍郎节》,p11部丛刊本。 ’‘忠经·忠谏章第十五》,夏文华编著《忠经·孝经白话精解》 ‘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注释(8),夏文华编著‘忠经·孝经白话精解》第62页。 5苟况苟子·臣道》. 57 君忘身,殉国忘家”,乃至于“临难死节~,也就是将自己的个人得失、身家性命置之度外。 用《礼记》中的话说:“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总之, 为了君主的长远利益,杀其身也在所不惜。 范伸淹是个谏臣,他的“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2的精 神,与儒家忠道思想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他指出:“儒者报国,以言为先”3,“雷霆 日有犯,始可报君亲”4。他认为“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5,要 做一个忠君之臣,首先就要做“直言之士”,因为“臣不兴谏,则君道有亏”6。所以,作为 人臣,不应以一己之私去“逊言逊行”,远害全身,而必须“事君无隐”,“罄狂夫之言”8。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范仲淹从入仕的那一天起,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从 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虽然他明知“巧言者,无犯而易进:直言者,有犯而难立”9,但 在仕途生涯中,他却始终“不择利害为趋舍”,“不遵易进之途,而居难立之地,欲倾臣节以 报困恩,耻佞人之名,慕忠臣之节,感激而发,万死无恨”10。以下不妨略举几例,籍以管 中窥豹。 宋仁宗登极时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成年,刘太后仍贪恋权位,不肯还政。天 圣七年(1029),仁宗准备率百官向刘太后祝寿。对于这种“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川1的做 法,一般臣僚摄于太后权威不敢反对,范仲淹却毫不畏惧站出来坚决反对,并进而奏请皇太 后还政。事后不久,范仲淹即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被召回京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