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零缺陷成为创新管理的标准.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产品零缺陷成为创新管理的标准.doc

当产品零缺陷成为创新管理的标准 如果说第一次品质革命把品质从检验的角落解放出来,而成为支持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工程,那么,第二次革命则是把品质从车间里解放出来,成为满足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管理工程和商业哲学。 “标准与创新”就像“科学和艺术”一样互相渗透、也互为前提。在全球影响巨大的“零缺陷”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理论创新,它也因为其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和理论上的先进性而成为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只有当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才会到来,否则它会姗姗来迟。我们都见识过“标准的创新”,但我们更关注“创新的标准”,它难道不就是零缺陷吗? 当零缺陷成为理论创新 零缺陷既产生于偶然,又产生于必然。产生于偶然是因为看起来机缘巧合的一个事件成为灵感发生的契机;产生于必然是因为人们对于质量改进的实践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了。适逢其时,克劳士比提出了震动了世界的“零缺陷”,人类的质量实践从此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人们惊奇地发现,“零缺陷”本身就是一种常识和本能的产物。它简单、明了;它直指人心、一箭中的,因此,才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颠覆性力量。所以,一旦我们解构了这种概念的产生环境与路径,就可以展示出一种“质量宗师”的心路历程,洞悉一场至今仍未完成的革命浪潮的“本源”。 先用西方熟悉的理性语言来描述克劳士比:当时《时代周刊》要写一篇关于马丁公司新变革的文章,因此过来采访。他们和公司的高级经理们谈了大约8个小时,又照了无数张照片,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才轮到了克劳士比。他被叫到公共关系办公室接受采访,采访只进行了10分钟;然后,他们让他坐下,拿起放在总监办公室桌上的导弹模型,摆出个姿势让他们拍照。 没想到,他们最后只采用了这张照片,而且,他们写的文章也是完全关于克劳士比以及他是如何产生“零缺陷”这个概念的。他们还在文章中指出,所谓“动机说”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预防才是推进质量管理的目的所在。 “啊哈,太棒了!”读着文章,克劳士比拍案叫绝。他没想到《时代》杂志竟然是那么聪明和敏锐。不过,那篇文章却让公司的一些执行官对克劳士比产生了误解,他们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甚至认为他是“小人得志”。但克劳士比却心静如水,他坚信“零缺陷” 概念的本身是不可动摇的。 从此,压在“零缺陷”身上厚厚的迷思与误解之雪渐渐消融,人们开始谈论“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思想体系与行动哲学。以至于美国人说:搞质量管理,不懂克劳士比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经常有MBA的学生问他:“克劳士比先生,你能否谈一谈自己成功的秘诀?”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句话:‘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to be useful and reliable)就是靠着这个秘诀,我从每月赚315块钱的工人成为主管、部门经理,并成为持续地排名财富500强第11位的公司的副总裁…”。 国际上着名的管理大师们都将溢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献给了克劳士比。比如沃伦?本尼斯(国际领导学权威,四届美国总统的领导学顾问)说:“他早己被公认成为质量运动的宗师,我所以喜欢克劳士比的建议,是因为它们非常脚踏实地、操作性非常强。”蜚声世界的管理奇才汤姆?彼得斯也说:“克劳士比说他的过程是面向客户的。我是他的崇拜者,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看。” 再用东方的感性思维来接近克劳士比: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渐悟派主张: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天天都要擦拭心的明镜,不要让它沾染上任何尘土”。这和传统质量管理者的思路何其相似:“明镜一样的心”就是“质量”,“擦拭”就是“质量控制”的种种方法,“尘土”则是可能出现的种种“缺陷”。质量管理目标就是努力发现缺陷,挑出坏的,留下好的,那就是质量。 而慧能说:“不。本来就一无所有,哪来的尘埃给你擦拭?”作为禅宗顿悟派的宗师,他不认为人的认识必然要经过一个所谓的循序渐进的阶段,而是可以实现飞跃的。所谓“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我是如此地喜欢慧能,是他将我们的心智带入了一个无碍的新境界;是他让我们从种种自以为是的狭隘世界观中豁然开朗,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们能更好地欣赏质量管理的艺术性。 其实,朱兰和戴明颇具神秀大师的风范,而克劳士比是更像慧能大师。诚如他自己所说:“缺陷难道是可以接受的吗?”我们都知道“可接受的缺陷率”这个概念,但是,如果根本就是零缺陷的质量,我还要擦拭“质量”这个“镜子”干什么呢?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眼界和境界在数理分析学派一统天下的西方确实是石破天惊。 当零缺陷成为工作标准 如果说第一次品质革命把品质从检验的角落解放出来,而成为支持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工程,那么,第二次革命则是把品质从车间里解放出来,成为满足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管理工程和商业哲学。前者是基于应用数学的品质控制,为的是让品质停留在人们的手上;后者则是基于管理学的品质文化,为的是让品质停留在人们的心中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