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P问题研究.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P55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七中学地理科 王永航
一、设计依据: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设计的目的意义:
1、巩固地理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延伸与拓展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2、学生结合亲身体会,形成关注身边地理事物的习惯;
3、让学生亲历收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的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如下图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根据教材问题,收集资料,举一个以上“热岛效应”的例子了解“热岛效应”
2、建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用城乡结合的方式展开,即城市或农村的学校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观测气温,将资料进行对比。(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比较)
(二)课堂教学:
1、教师引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已是众人皆知的不争事实,且原因也都知道是“人多、楼多、车多、工厂多”。但是为何“人多、楼多、车多、工厂多”就会气温高呢?这就需要有高中地理学习过程的人才真正了解。
2、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小组间互相评价。
3、提问其中部分学生:你得出结论的过程如何?与大家分享一下。
4、教师小结归纳学生结论,并根据学生结论展开深层次探讨:
4.1 回归教材案例:由图中信息可以提炼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为:城市内部的温度比周围地区高的一种现象
4.2 根据上图,你能绘制出“热岛效应”气温水平分布平面示意图(等温线图)吗?
4.2.1 学生在课本上作图,教师适当引导或示范
4.2.2 展示“利用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北京市热岛分布研究效果图
4.2.3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的知识,能否作出对应的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呢?
4.3 展示“广州市热岛分布图”,分析其成因
4.3.1 教师提示如下表,学生讨论完成空格填空
广州市区“发高烧”原因分类归纳表 发热多 城市中人为热源的比例,据对美国一些大城市的调查估计,来自工厂、家庭炉灶、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约占3/4,而汽车、摩托、电车等移动热源约占1/4。人体和家畜等新陈代谢热量一般还不到1%。随着广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能源的消耗增加,工业热量、汽车尾气等排放迅速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的使用也加速了温度升高。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下垫面
草坪树冠水泥地面柏油马路32℃
30℃
57℃
63℃
散热慢 1、自然下垫面绿地、水体减少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含水差的水泥路面大量使用,也导致了地表温度比以前升高不少。根据最新报告,目前广州市森林覆盖率约为38%,虽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但相对集中在郊区。在植被调温方面,绿化对于中心城区还显不足。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以及遮阳、通风效果的不理想,使得室外温度大幅上升,居民们不愿在室外活动,纷纷躲到家里吹空调,又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升温,连锁反应陷入恶性循环。高层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密,再加上大量建筑外装材料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了城市建筑物通风,导致城市里形成的热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城市建筑密集而引起正常的空气流动不畅(风速一般减少20-30%)城市的无风天气比郊区多20%。风的主要作用是把污染物搬走。监测表明,当风速高于6m/s时,空气的污染浓度会大大降低,风速低于2m/s的污染程度会急剧增加。
空气污染与风速的关系空气是靠地面加热的,正常情况应该是越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而热空气比重比冷空气轻,下层的空气会自然上升,形成上下对流。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下层空气温度低于上层的状态,叫做逆温层。逆温是一种稳定状态,对于污染散发极为不利,是严重污染天气的直接气象因子。它的出现会造成近地面空气的静止和比重较大的污染物的沉积
城市的平均屋顶面,就相当于把地面抬高。以广州为例,19世纪这个界面的相对高度约为6m,20世纪中叶高约10m,70~80年代上升到约15m,90年代又上升到约20~25m。 现代高层建筑密集的城市,相当于是建在这样一个“地面”之下。这是所谓“现代化”城市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用“绿岛”拯救“热岛”据科学统计,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平均每天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显著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此外,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将环境中的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