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本与毛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比较.pdf

嘉靖本与毛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比较.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嘉靖本与毛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比较.pdf

嘉靖本与毛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 0710081015 范维伟 【前言】诸葛亮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对他“智绝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印象,关于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事迹传说,主要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由于文学作 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遭到修改,我们今天所阅读的文本或多或少地同原本有所差别,作品的 主人公形象也就不尽相同。本文将对嘉靖本《三国演义》和毛批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 形象进行比较。 【关键词】诸葛亮,嘉靖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世俗性,文人气质,矛盾性 《三国演义》的众多登场人物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多半是刘关张三兄弟、赵云、诸 葛亮以及曹操。而在这当中最受人们喜爱敬仰人物当属诸葛亮。从出山到殒命五丈原,可以 说诸葛亮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期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留下了为后人千百年来乐道的 三气周瑜、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诸多事迹。罗贯中是十分重视、喜欢诸葛亮 的,肯用大量笔墨篇章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诸葛亮作为一个生活在纲常失纪、天下群雄并 起的战乱时代的真实人物,其事迹、形象经过人们不断的加工改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作 品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加工改写,出现了不同版本,不同版本间同一人物形象是有所区别的。 据考证,《三国演义》的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元年(1522年)本,当时名为《三国志通 俗演义》。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点评 与修改,将嘉靖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并做了增删字数、修正文辞、改 换诗文、修改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处理。经毛氏父子点评过的《三国演义》就是现今流行的一 百二十回《三国演义》的底本。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与原本有了明显不同之处,核心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也出现了差异。 毛评《三国演义》有着很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读《三国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 ① 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 ,正统一方的核心人物诸葛亮更是 备受毛氏父子推崇,不仅被视为三国“三绝”之一,还被塑造成了几乎无所不能的文人军事 政治家:不但有辅时济世之才,“智绝”天下,运筹帷幄,更兼之以知恩重义、竭忠尽智、 豁达大度、体恤民众的道德情操,甚至有通天缩地、呼风唤雨的奇门异法。诸葛亮在书中是 一个被神化了的传奇人物,人们极难从他身上找到瑕疵指摘出来予以痛斥。毛本《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的喜爱,从回目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以“智”“ 巧”“ 奇”来形容诸葛亮,如“孔 明用智激周瑜”(40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46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50回 )、“诸葛 亮智辞鲁肃”(5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72回 )、“孔明巧布八阵图”(84回),而嘉靖本 则只用到了“智”。 ①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中华书局,2009 年版 毛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还堪称道德的楷模,有着很浓厚的神 化色彩。但在嘉靖本中,诸葛亮虽然还是被神话的,相对毛本而言却体现了更多的世俗化的 一面。在第九卷“刘玄德败走江陵”一则中,刘备携带新野、樊城百姓渡江,行进速度缓慢, 又后有曹操追赶,事态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劝刘备道:“今拥大众十余万皆是百姓, 披甲者少,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操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 ① 上。” 就当时状况来看,这是一种很符合实际的建议,但却不免背上“不义”之名,是一 种对信任自己的百姓的背叛。当初建议刘备可将自愿渡江的百姓带走的是诸葛亮,事态危急 情况下又要弃置百姓的也是诸葛亮,让人感觉诸葛亮也是一个“无常”“无信”之人,这一 插曲,是诸葛亮完美人格上的一点瑕疵,使他显得“世俗”了。而毛本《三国演义》为保持 诸葛亮道德上的神圣性,将这段话改成了从没有具体指向的“众将”口中说出。又如嘉靖本 写渭桥兵败,诸葛亮心中烦闷之时长史杨仪入见,说了对魏延的疑虑。杨仪不是一个喜搬弄 是非的人,可以推知杨仪的一番话不是没有根据的,但诸葛亮的却是“孔明叱之曰:‘吾自 ② 有主意,汝休出谗言也!’” 。一席话,令杨仪“惶恐而退”。毛本中诸葛亮动怒、叱人多 半是在面对敌人或己方兵将犯下重大过失的时候。从后面诸葛亮临终之际将许多大事一一嘱 咐给杨仪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很信任杨仪,了解其为人的。但在嘉靖本中诸葛亮会“叱”杨 仪,称其所言为“谗言

文档评论(0)

wf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