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战国时期的防灾措施
孥亚:j》乇
(渤海大学历史系,锦州,121003)
摘要:战国防灾措施及能力的飞跃体现在四方面:“尽地力之教”一类防灾措旖;“平籴法”之类的仓
储备荒;开渠灌溉类的防灾工程;修堤造林类的防洪举措。
关键词:尽地力,平籴,开渠灌溉,修堤造林
战国时期防灾思想突出,防灾措施深化、发展。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荒
政有很大的发展,防灾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反映了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有了飞跃式的
发展。
一、 “尽地力之教井一类防灾措施
“尽地利之教”原本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将地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增加粮食产
量,而防灾的重要举措之。就是储备粮食,从“尽地力”以保证粮食产量的意义上着,它具
有防灾措施的性质。饿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工具出现;铁犁、牛耕广泛
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应地使得人与自然斗争地能力有了长足地进步。
(一)“尽地力之教”
战国李悝劝魏文侯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储粮备荒,实行“尽地力之教”,f4】所谓“尽
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粮食产量。其办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泽邑居
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
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5l
李悝把“尽地力”的备荒意义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他对魏文侯说:“农事害,
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好邪者,未之有也。”[61“农伤则
国贫”。因此必须“尽地力之教”。
“尽地力”包含的内容,一是推行“一夫百亩”的制度,保证农民有足够的耕地。这一
点我们从《吕氏春秋·乐成篇》的记载来看,在魏国是确实实行了的。[71
二是提倡“治田勤谨”,即改进耕作方法,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为魏国虽
然地处中原,但当时每亩产量却不高。据今人研究,如将产量和每亩面积都折合成现在的标
准,每亩收成约为九市斗六市升,Is]或一百一十斤左右。因此潜力很大。正如李悝估计的,
4《史记·货殖列传》
5《汉二哆·食货志》
5《说苑·反质》
7“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8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271页
107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比原来增产五分之~。李悝还主张在谷物种植上“必杂五种,
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瓷之至”,【9】把“瀹田”的内容说得很具体。种植要多种经
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它作物还可以收获;耕地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收获时要象防备
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
三是重视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离不开灌溉和排涝。这也是针对水灾和旱灾这两大农业灾
害而实行的有效办法。李悝“以沟洫为墟,自谓过于周公”。魏国另一位名臣西门豹“引漳
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it。ttol就发生在李悝当政之时。
商鞅在提倡农战的同时,也注意到“尽地力”的问题。《商君书·徕民》:“今秦之地,
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什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
为用,”所以在《商君书·算地》中提出“故为国任地者,山陵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
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
遂路足以处其民,山陵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从而达到“尽地力”的目
的。
(--)因地制宜劝种备荒
农业技术的提高可以使抗灾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作物收成的好坏与土壤有直接的关系。
战国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应该根据土壤的性质,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
据《周礼·职方氏》记载:“扬州,……其谷宜稻。……荆州,……其谷宜稻。…豫州,……
其谷宜五种。……青州,……其谷宜稻麦。……兖州,……其谷宜四种。……雍州,……其
谷宜黍稷。……幽州,……其谷宣三种。……冀州,……其谷宣黍稷。……并州,……其谷
宜五种。”
《禹贡》:“冀州既载,……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九河既道”。
《释名》云:“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荒则冀丰也。”土地有
高下之分,郑康成日:“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者,日土;据人功作力竟得而田之,则
为之田。田著高下之等者,当为水害备也。田之九等以地形高下分之。”【111《诗·信南山》
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