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络脉诊法渊源及其现代的研究探析.pdfVIP

舌下络脉诊法渊源及其现代的研究探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论研究 舌下络脉诊法渊源及现代研究探析 黄岑汉刘燕平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内 经》认为邪入络则“络脉盛而色变”,故将其病机总括为“经络凝涩,结而不通”。及至晋代,葛洪延 续了《内经运用舌下络脉诊治疾病的方法,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记载了观察舌下两脉,以预测“黄 病”病情的深浅、以及割刺舌下络脉方法的临床运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进一步阐述了 舌下络脉诊法在诊病过程中的作用.明确提出络形与络色的基本概念和变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中设《舌论》与《舌病》专章,对舌下络脉的形色变化观察更为仔细。自宋元以后,历代医家不断扩大 了舌下络脉诊病治病的范围.将舌下络脉的诊察与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的盛衰联系分析,并以此作为判 断病情轻重转归的依据。鸦片战争时期,尤其是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 之障碍案”后,舌下络脉诊法几近被人遗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964年张赞臣先生在《中医杂志》上撰文,提出舌下络脉与心肝两经关系密切,不论是身体任何部 位有所淤积或是痰湿内阻,脉道不利时,皆可观之于舌下络脉。由此舌下络脉诊法再次受到各医家的关注。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舌下络脉怒张、弯曲,舌下出现瘀血点、瘀血丝等异常变化,与微循环障碍静脉压升 高、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是释放功能亢进、微血管周围 结缔组织支持作用的减弱以及维生素C的缺乏有关。临床实践表明:舌下络脉诊法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 其是对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血行瘀滞特点的疾病,舌下络脉大多表现为血色暗红,管袢瘀 血,异型管袢增多,徼血管血行速度幔,由于它比紫舌更早出现,故较紫舌更有价值,具有重要的辅助诊 断作用。舌下络脉诊法具有诊断方便、准确,无损伤性等特点。可对病人进行大量可重复性、及时性的临 床观察,值得大力推广运用。本文试就舌下络脉诊法的历史渊源及现代研究作一初步探析。 [关键词】舌下络脉诊法,历史渊源,现代研究 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这一 络则“络脉盛而色变”,故将其病机总括为“经 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 络凝涩,结而不通”,并将观察舌下络脉“盛” 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发展起来的。近代经过进一 与“不盛”作为可刺与不可刺的形色指征。如《灵 步的整理提高,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中风、消渴、 枢·癫狂》所言:“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 胸痹等多种疾病的观察诊断之中,成为中医诊断 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临床实践表明,舌下络 治之取……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 脉诊法可对病人进行大量可重复性、及时性的临 之也”。“盛之”则指舌下络脉的充盈(粗胀), 床观察,具有诊断方便、准确,无损伤性等特点, 可行针刺放血;“不盛”即为舌下络脉不充盈, 值得大力推广运用。本文试就舌下络脉诊法的渊 则勿须针刺。说明在《内经》时期,舌下络脉已 源及现代研究作一初步探讨。 用于诊治疾病。 1.舌下络脉诊法的渊源及应用 及至晋代,葛洪延续了《内经》运用舌下络 舌下络脉诊法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内 脉诊治疾病的方法,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记 经》称其为舌下两脉、足少阴舌下、廉泉等,如 载了观察舌下两脉,以预测“黄病”病情的深浅、 《素问·刺疟》篇日:“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以及割刺舌下络脉方法的临床运用。其言“又有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