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的历史和中国的现状.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合成氨的历史和中国的现状.doc

合成氨的历史和中国的现状(张子锋主编-化学工业出版) ) J% i8 V2 Q2 V8 k/ y8 W$ B R4 o 1.合成氨的历史背景——氨气的发现 ! S0 q3 o, I8 v* q# y D$ E ( Z0 e! r/ J0 a7 L# R, ^1727年英国的牧师、化学家S.哈尔斯(HaLes,1677~1 761),用氯化铵与石灰的混2 _, ?7 F+ U$ G??D 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1 774年化学家普利# y) G5 }; [8 }5 h) d: \4 m 斯德里重做此实验,采用汞代替水来密闭曲颈瓶,制得了碱空气(氨)。他还研究了氨的性 ! D1 [- Y* o5 K: t5 e u% T# C# u质,发现氨易溶于水、可以燃烧,还发现在该气体中通以电火花时,其容积增加很多,而且4 f- f. d- O b# c. ] 分解为两种气体:一种是可燃的氢气;另一种是不能助燃的氮气。从而证实了氨是氮和氢的; n( S??S# k/ N/ w/ Z 化合物。其后H·戴维(Davy,1 778--1829)等化学家继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2体积的氨通过火花放电之后,分解为1体积的氮气和3体积的氢气。 ! X/ i- ^( R6 R8 Q, ]. Q2 a 4 k% B1 w3 B: V8 c9 t; A2.合成氨的发现 . R5 L: I b! m2 o/ i1 J 9 S) ]) t0 Z; n ?% W. ?1 9世纪以前,农业生产所需氮肥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副产物和动植物的废物,如 * k0 f) `2 _: q% ]# b/ n1 D$ B+ \ 5 }9 B+ x3 r1 W6 u* J1 X粪便、种子饼、腐鱼、屠宰废料、腐烂动植物等。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军工生产的需要,迫切要求建立规模巨大的探索性的研究。他们设想,能不能把空气中大量的氮气固定下来,而开始设计以氮和氢为原料的合成氨流程。 2 h ?# q9 s3 q* V1 l6 g$ `: Q! [. [6 t E 1 900年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利(Henri Le ChateLier,1 850~1 936)是最先研究氢气和氮气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的反应。很可惜,由于他所用的氢气和氮气的混合物中混进了空气, h7 E! L5 y4 H: @3 a9 D4 t- Z 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在没有查明发生事故的原因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这项实验。德国化学家W·能斯特(Nernst,1864~1 941),对于研究具有重大工艺价值的气体反应有兴趣,研究了氮、氢、氨的气体反应体系,但是由于他在计算时,用了一个错误的热力学数据,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理论,因而认为研究这一反应没有前途,把研究停止了。 ! B! q: L9 ^1 j: r5 s0 z, P/ [4 T- ?% l Q q- ? N 虽然在合成氨的研究中化学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化工专家F.哈伯(Haber,1868,---1934)和他的学生仍然坚持系统的研究。起初他们想在常温下使氮和氢反应,但没有氨气产生。又在氮、氢混合气中通以电火花,只生成了极少量的氨气,而且耗电量很大。后来才把注意力集中在高压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高压是最有可能实现合成反应的。根据理论计算,表明让氢气和氮气在600和20MPa下进行反应,大约可能生成6%的氨气。如果在高压下将反应进行循环加工,同时还要不断地分离出生成的氨气,势必需要很有效的催化剂。为了探索有效的催化剂,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锇和铀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如果在17.5~20MPa和500~600的条件下使用催化剂,氮、氢反应能产生高于6%的氨。+ A% ]) B) M! }5 R8 u5 { V6 l6 Z# G9 k C哈伯把他们取得的成果介绍给他的同行和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并在他的实验室做了示范 1 o5 G3 `8 @; _/ m, h表演。尽管事先对反应设备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可是实验开始不久,有一个密封处就经受: v# Q. n! v: S% c- C 不住内部的压力,于是混合气体立即冲了出来,发出惊人的呼啸声。他们立即把损坏的地方 B2 C1 ~/ I$ U1 x! x) O w; C 修好,又进行了几小时的反应后,公司的经理和化工专家们亲眼看见清澈透明的液氨从分离 D??[$ c. s9 G: h5 a4 F f( r9 ^; d 器的旋塞里一滴滴地流出来。但是,实验开始时发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严重的警告,说明在 . L4 Y1 G ~8 M7 A设计这套装置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避免不幸事故发生。哈伯的那套装置,在示范表演8 Q# q3 j9 r# r) S8 T 后的第二天发生了爆炸。随后,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