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水生植物氮同位素作为人为氮输入太湖的生物指标.pdf
.,.k^e
Sci.(湖泊科学),2叭5,27(2):243·249
htcp:∥www.jIakes.org.E—mail:jlakes@niglas.ac.cn
@2015
by如“m盘Z旷如船&抬删
利用水生植物氮同位素作为人为氮输入太湖的生物指标+
刘勇丽¨,余辉2”,徐军3,牛远2,沙永翠3,郭子军¨,田学达”8
(1: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湘潭411105)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北京100叭2)
(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摘要: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准确地评估人为氮输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初级生产者的N
同位素已成为一个有用的生物指标.本研究通过测定太湖和太湖周围湖荡水生植物的6”N,与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做GAM
分析,结果表明8”N与水体中的铵态氮、正磷酸盐、总氮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而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吸收和同化过程中
有较大的同位素效应.水生植物的氮同位素值与氮的有效性和植物对氮的需求有关.当氮浓度有限时,植物对氮的需求
变大并且减少了”N的分馏,水生植物则有较高的同位素值,而高氮浓度下,氮的可用性超过植物对氮的需求,”N分馏增
大则氮同位素值较低.无锡地区和吴江地区湖荡水生植物同位素值有显著的差异性,无锡地区湖荡湿地富营养化最严
重,所以水生植物的8”N值比吴江地区高.总体来说,水生植物氮同位素可以作为评价生态系统人为氮输入影响的一个
有效且简单的生物指标.
关键词:水生植物8”N;GAM;植物氮的需求;人为氮输入;生物指标
StabIe in asanindicalOrOf
isotOpeaquaticmacrOphytes anthrOpogenicnitrOgen
nilrogen
InDutSt0LakeTaihU
LIu xuedal
Yonglil一,YUHui2,xUJun3,NIUYuan2,SHAYongcui3,Gu0zijunl,2TIAN
t1:C。z!e8eofChemic础EHgiHee娃诧g,Xidng招托Uni性船i母,Xi8Hgm扎4u105,P.R.Chin。)
R已s阳rch
(2:R甜∞阳向on把r。,幽妇砌vfronm删f,∞fn酣8
A阳出,掣0,sciP,lc甜,Ⅵ亿血鲥430072,P.尺.(协咖n)
(3:伽5fim把D,够旧r0易fDfo删,∞fne5e
assessmentoftheeffectof tothe
the of anthropogenjcnjtmgeninputs
Abstract:Facing910balproblemeutrophication,accumte
isneeded.The in hasbecomeauseful index.Inour
aquaticecosystem nitmgenisotopeprimarypmducers bi0109ical study,we
the of inLakeTajhuand examinedits wjthwaternutrientcon—
measured815Naquaticplants sunDundi“gre舀ons,and relationship
hisconcludedt王latthe Nand inthewatercolumn
centralionswiththeGAM 815 nitIDgen
techniqu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