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树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pdfVIP

红椿树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椿树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pdf

维普资讯 曩 ≯毒≤ 莹 } 0≯ 00。 红椿树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 摘要 1973年在皖南泾县首次发现 1 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红播树属 中性偏阴树种 ,为浅 红棒 ,为谊树种在安教分布新记录。 1.1 分布 根系,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根系 观察了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适生 红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 主要分布在20~50cm土层内,天 环境 ,并对其繁殖方法和人工栽培 广东、广西等地。在安徽分布于皖 然太树易风倒 。幼树耐 阴,林冠下 技术进行 了试验和研究,为开发 与 南泾县汀溪、苏红、白华一带,海拔 更新良好,根际萌孽性强,天然分布 利用这一珍贵优 良乡土树种资源提 280~500m 的天然次生林 中,通常 幼树均为根孽或伐桩萌生而成,未 供科学依据。 它 占据着林冠上层。红椿喜生长在 发现实生苗。3月下旬发芽展 叶, 主题词 红棒 生物学特性 人 沟答、溪流两倒,呈零星小块状或单 花期6~7月份,l0月中、下旬果成 壬叁兰基墨一 株散生。1973年在汀溪乡马家村 熟,l1月下旬开始落叶。从发芽到 发现有 1株立木高达25m,胸径46 落叶历时260d。该树种常与漆酸 红 椿 (Toom sureni(BI.) cm。该树天然分布区属黄山余脉 枣、薄叶楠、青岗、豹皮樟、枫香、山 Merr)又名红楝子,属楝科。该树 的中低山区,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 槐 、黄连术、青檀等树种混生。 种材质优 良,树姿挺秀,主干通直, 绕,形成 了特有 的山地小气候。年 2 人工繁殖栽培技术 被国家列为三级重点保护珍贵树 平均气温 14~16℃,降雨量 1450 2.1 种子繁殖 种 ,素有 “中国桃花心木”之称 。目 ~ l500mm左右,相对湿度 80% 2.1.1 种子采收 红椿果实10月 前该树种 自然资源现存稀少,且人 以上,绝对低温 一l4.6℃。土壤为 中.下旬成熟。因种子薄而小(260 为破坏较为严重。为发展和利用这 砂岩 、板岩风化而成 的森林 山地黄 万粒 /kg),果熟裂开后易藉风飞散, ~ 珍贵乡土树种,保存基因,我们于 壤或黄棕壤 ,pH5.5~6.5。该树种 故要及时采收,一般在 10月下旬霜 1975年开始采集种子进行苗木培 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个 降前后采种。采收的种子要及时凉 育和人工栽培试验。 别植株在坡度 40。以上陡壁亦能扎 干 .筛选 、去净后装袋放在阴凉、干 根生长,尤其在湿润肥沃的山沟 、山 燥、通风 良好的室内贮存 。 麓溪边土壤上生长良好。 2.I.2 圃地选择与处理 选择醢 收稿 日期:1998—07一l1 1.2 生物学特性 松、肥沃、通透性能强、排灌条件良 (上接第 10页) 1林分平均高和单位面积总 顷2250株时,有效蓄积年生长量 无显著差异。 蓄积 (含活立术和枯立术)年平均生 12.64 .每公顷达5250株时则为 综上,密度对 自然枯损量有显 长量不受密度 的影响,年平均高生 7,4m3。 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自然枯损 长量为0.47m,每公顷总蓄积年生 4.自然枯损率随密度增加而 量增加;I组 5年 自然枯损量每公 长量为 l4.69m 。 增加.每公顷2250株时的平均枯 顷0.96m3,枯损率为 1.3%,V组 2.胸径年生长量随密度增加 损率为 1.3%,每公顷5250株时则 分别为 3.61m0和 4.9%。及时间 而减少 ,每公顷2250株时,胸径年 为4.9%。 伐降低密度可减少自然枯损量。 平均生长量为 0.6cm,每公顷达 上述研究结果可 以做为确定华 4 小结 5250株时则为0.4cm。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