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朴实的语言风格。
4、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屏幕显示:(随着课文内容推进不断变换画面)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读时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父亲与我惜别的深情,所以勾留南京等不重要的就略写。)
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c: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d: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到怀念)
b.分析文章思路: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第一部分:(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中心是回忆往事),可分3层:
(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一件事一个层次)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中心是别后思念。)可分3层
(1)思念父亲的颓唐(2)思念父亲的伤怀 (3)思念父亲的来信,
叙述我的伤心(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关系:因颓唐而伤怀(1--2)/父亲来信是出于颓唐,伤怀之情/我因伤心爱父而落泪。
(二)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
d.交流感人的句子。(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就此发表简单的评述)
师生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二、补充材料:
作者简介:屏幕显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课文背景:屏幕显示: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