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一段多彩历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表观遗传学的一段多彩历史 现今的表观遗传学搞得如火如荼。今天要侃的,其实是表观遗传学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条支流所泛起的几朵浪花,这条支流就是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较早发现和得到认可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就是在碱基胞嘧啶(cytidine, C)的嘧啶环上第5位碳原子加上一个甲基基团(-CH3)。这种修饰并非发生在DNA序列所有的C上,而主要是在CG一起出现是的C上(后来发现:在胚胎干细胞,也有很多甲基化发生其他C上)。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修饰,却给DNA增加了额外的信息,使得有限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表现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你可能会问了:这额外的信息究竟是些什么呀?这可能几句话说不太清,这样吧,我们先简单地把DNA甲基化理解为“一把锁”,凡是被DNA甲基化标记的部分,大都是需要被“尘封”“监禁”的基因,比如基因组的“捣蛋鬼”—转座子,就是被甲基化这把“锁”管制着,失去管制或管制不严,这些“捣蛋鬼”会在基因组里跳来跳去,把基因组搞得一团糟,会引起很多问题,如肿瘤、精神疾病(自闭症等)等,这个话题我以后会专门聊。 DNA甲基化最符合表观遗传的定义了。DNA甲基化在体细胞水平是十分稳定、且可遗传的,也就是说,体细胞分裂形成的“女儿”细胞(还可以继续分裂)不仅继承了“母亲”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还十分忠实地拷贝了“母亲”细胞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模式。但是,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还有受精卵向胚胎分化的过程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要经过一个大规模的“重塑”,而且时间窗口很短。例如,受精卵在分裂前,显然对精子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进行了一次“清洗”,在受精卵分裂后很快又开始快速重建。另外,还有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中,也有这么一个甲基化重塑现象。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DNA甲基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事如何被“清洗”掉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能够将DNA的甲基化基团去掉的DNA去甲基化酶(DNA demethylase)。 然而,这个问题提出容易,解决起来却很不那么容易。从提出来伊始,花了很多人十几年的功夫,却一直悬而未决!为什么?DNA去甲基化这个过程只限于卵子受精后分裂前和生殖细胞生成过程,时间窗口很短,细胞来源有限,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或组织进行分子生物学操作来鉴定基因,更无法进行生化操作去纯化酶,因此研究起来极其困难。多年以来这DNA去甲基化过程一直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问题很重要,可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中间有段插曲。有个加拿大的犹太裔生物学家Szyf教授made a big joke。Szyf教授也算是DNA甲基化领域的一个元老了,然而这老先生他剑走偏锋,最后成为这个领域的另类科学家,边缘人物。他的实验室报道发现了一个DNA去甲基化酶出来,发在1999年的Nature上【1】,一时间在圈内引起轰动,但是其它实验室重复不出来,这就很严重了, Szyf在JBC上还专门给出详细条件,给大家分析为什么难重复的原因,但后来还是没有人报道说重复出来的。这老兄倒还是坚持不懈,不停地给JBC灌水,用不同的系统证实去甲基化酶的存在。那时俺入行不久,也从这些JBC文章中看出些破绽来了,还想花点时间做点东西批驳他们。于是就跟老板谈起Szyf和他的工作,老板一脸的不屑,并说那是浪费时间。对待垃圾,科学家没有时间去证实它是垃圾,只有掩面而过(这是我的理解)。我当时还有一个疑惑,JBC怎么还能容许他灌水呢?朋友老徐说,学术界大概还想保留这种异端的声音和探索,没准哪天还证明Szyf是对的呢。有段时间大家都挺忌讳提DNA去甲基化酶这个概念,怕被别人耻笑吧。  DNA去甲基化的研究从此沉寂了若干年。 但是,还是有些有远见的科学家一直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不好意思,俺也为这个问题着过一段时间的迷,可惜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些想法被某大牛否定,另外,俺自己也确实没有这个金刚钻,最后也就放弃了)。 2005年,施扬的实验室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催化机制,引起轰动,这也鼓舞了人们去寻找和鉴定DNA去甲基化酶的信心。北大尚永丰实验室报道了在卵巢癌细胞有基因特异性“主动DNA去甲基化”的现象,美国朱健康实验室在植物发现并鉴定了DNA去甲基化酶。然而,哺乳动物的DNA甲基化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 2008年又有德国多家实验室联合,和法国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两篇论文,报道了载体细胞内局部性的主动DNA去甲基化过程【2,3】。这时,DNA甲基化领域的一个亚牛-哥伦比亚大学Bestor出来在Cell上带有讥讽的口吻评论这件事 The colorful history of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我这篇博文也从他这借个副标题 【4】。稍早些时候,海德堡的发育生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