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6月第28卷第3期
ofOilandGas V01.28No.3
Journal Jun.2006 ·53·
Technology(J.JPI)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张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化东北分公司,吉林长春130020)
[摘要]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
表明断陷北侧是主要的物源区,有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弯折带内,尤其是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时期沿
弯折带走向成裙状分布,伸入到南侧深洼的低位扇和高位轴向辫状河三角洲朵体应该成为十屋断陷隐蔽
油气藏成藏的主要勘探方向。
[关键词]深层;断陷;隐蔽油气藏;油气藏形成}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中图分类号]TEl22.31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质概况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为一小型半地堑式箕状断陷。
它的形成与演化在整体上受控于整个松辽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在局部上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断陷受
北北东向桑树台同生断层控制,横断面呈箕状,靠近断层一侧地层厚度较大,另一侧断裂不发育,地层
向上超覆,厚度明显减薄,甚至尖灭。
作为松辽盆地的一部分,与松辽盆地的演化历史相一致,十屋断陷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坳陷、晚
期反转褶皱的演化阶段[1’2]。根据构造与沉积关系,十屋断陷的地层结构可划分为断陷构造层和坳陷反
转构造层两套构造层序。断陷的现今剖面上,地层的结构样式具有明显的双重结构,即下部的断陷构造
层和上部的坳陷构造层[3’7]。
通过大量地震剖面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地划分和追踪对比了十屋断陷上侏罗统一下白垩
统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建立了断陷内各级层序框架[8](图1)。
图1十屋断陷地层系统、层序格架及充填演化综合图
[收稿日期]2006一03—28
[作者简介]张玉明(1961一)。男,1982年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现从事石油地质生产和研究工作。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2沉积环境发育特征
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时期,十屋断陷沉降速率较大,达到180~370m/Ma,物源供给相对不足,
整体上形成一个欠补偿沉积环境,水体为较深的深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图2)。通过钻井资料分析,
研究区由于处于断陷的上倾斜坡上,是主要的物源过路区,因此十屋地区广泛发育的沙河子组、营城组
深湖一半深湖相泥岩在该地区并不发育,其主要沉积相为滨浅湖、三角洲沉积体系。营城组上部受营末
构造运动影响,还继承性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构造位于斜坡部位,且坡度较陡,三角洲沉积
体系一直延续至中部深陷区,三角洲相砂体连续、叠片发育H~5]。
图2十屋断陷SNl0井高频层序单元和沉积相划分围
从现今的残余地层面貌分析,十屋断陷深层北部一直处于较陡的古地貌背景,早期可能是一个以挠
曲型褶皱为特征的弯折带,北部陡坡带由桑树台大断裂控制,紧邻成熟烃源岩中心,长期处于构造高
点,构造坡度大,是油气运移的一个主要指向区。基底为古凸起,发育有古潜山构造,是深部油气的有
利储集体。断陷深部地层,在断陷初期,发育大量近源的冲积扇、水下扇等沉积体,与深湖相泥岩呈指
状相互交错,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图3)。
弯折带是低位扇的有利堆积部位和高位砂体的加厚带,确定了弯折带,即可沿弯折带内找到加厚的
砂岩体,以及在弯折带上控制的低位扇体的分布(图4)。因为由于低水位时弯折带上为宽缓的剥蚀暴
露区,进入弯折带内的低位扇体或高位轴向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朵体都经过了相对长距离搬运;在基准面
下降时原覆盖宽缓斜坡的沉积物发生再沉积作用,补给扇体。此外,近油源并通常都有较好或上倾尖灭
的构造或地层背景——如弯折区油源断裂和砂体之下的不整合等输导通道存在。低位域砂体之上是湖泛
第28卷第3期 张玉明: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泥岩段,并直接越过弯折带,通常
都有良好的封盖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