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5 3 Vol. 35 ,No. 3
第 卷 第 期 地 震 地 质
2013 9 Sept. ,2013
年 月 SEISMOLOGY AND GEOLOGY
doi :10 . 3969 /j . issn. 0253 - 4967 . 2013. 03. 019
Newmark 方法在芦山地震
诱发滑坡分布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陈晓利 袁仁茂 庾 露
( , , 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摘 要 对于地震滑坡灾害而言 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 地震
。2013 4 20
滑坡危险性预测方法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 年 月 日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
, 。 、
塌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 文中通过对地震灾区震后航片 遥感影像等的解
, 。 , Ne-
译 初步获得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概况 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地形和岩性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
wmark , ,
物理平衡模型 对该区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进行了分析预测 通过对比本研究获得的潜在滑
, Newmark
坡区域预测结果与解译的滑坡分布情况 表明 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分析方
。 ,
法 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滑坡影响范围估算方法的差异 认为震级与产生滑坡最远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较好的估算方法。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滑坡 Newmark 方法 危险区预测
中图分类号:P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 - 4967 (2013)03 - 0661 - 10
0 引言
。 ,
地震滑坡是山体在强烈震动中失稳产生的滑移现象 严重的滑坡能够切断交通 毁坏设
, , 。2008 5 12
施 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年 月 日汶川地
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就造成约有2 。 , ,
万人的伤亡 不仅如此 强烈地震能够使斜坡产生变形破坏
, 。 , , ,
导致坡体的稳定程度降低 从而孕育新滑坡的形成 因此 在多震区 地震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pdf
- 4-周晶-质量源于设计(QbD).pdf
- I-DEAS TMG热辐射分析教程.pdf
- 地震沉积学探讨和应用.pdf
- SL 367-2006 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含条文说明).pdf
- Zr离子掺杂TiO_2可见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研究.pdf
-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葛根素聚乙二醇衍生化合成工艺.pdf
- 分数概念的个体建构起点和机制及影响因素张睆.pdf
- ZnO缓冲层上低温生长Al掺杂ZnO薄膜.pdf
- 13 人工无机半导体Z型反应光催化分解水.pdf
- 北京华油大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推荐2013.pdf
- Corkscrew运动影响束流发射度数值分析.pdf
- WO_3_Bi_12_SiO_20_光催化降解气相苯.pdf
- 4_R_2_SS_型高速并联机器人运动性能分析和轨迹位置规划.pdf
- L_胱氨酸辅助合成硫化铋纳米棒.pdf
- 基于超低渗透储层分类的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和应用.pdf
- 改良UC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除磷工艺反硝化动力学性能.pdf
- 地震趋势异常识别技术和其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2井区为例.pdf
- 地震液化问题研究进展_王刚.pdf
- 大学生潜在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培育路径基于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