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性质:课程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性质: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 论文题目: 义乌方言历史渊源探究?义乌方言历史渊源探究 故县人常有古代义乌的水陆交通都较为便利,因此人流量也较大,人口来源十分复杂,县际交流尤为频繁,方言内部也受了不同的影响,“十八腔”便由此产生。在义乌方言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两地的边境地带,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所改变,产生了其个性。如陇头米、上滕、苦竹塘、葛仙等地,受金华话的影响较大;华溪、何宅、下湾等地受东阳话的影响较大;东塘、大陈、后深塘等地受诸暨话的影响较大。但是总的看,义乌话是基本统一,因此全县虽然在腔调上有所不同,却都可以用义乌话自如地交流交际。 语音方面,整体来看,义乌话里共有30个声母,1个零声母,远远多于普通话的21个;义乌话中的韵母和普通话一样,也可以分为四呼,共有54个,其中有30个白读韵(或是白读为主),19个文读韵(或文读为主),有5个是文、白读同韵。义乌话里有10个声调,要比普通话的到4个丰富得多。古平上去入四声在当今的义乌话里,清浊音不同调,各分阴阳成了8个调,又因入声文、白两读不同调,因此就成了10个单字调。阴入白读调与阴平相似或相同,一般很少区分阴入字与阴平字。如:山=索,仙=雪,天=铁,疤=八,枪=湿,剥=包,煎=接。阳入白读自成调类,部分阴上字文读归阴去。如:倒=到,躺=烫,茧=见。部分阳上字文读归阳去。如:近坐是买厚等是阳入字,文读时念13调与阳去同调。各地的声调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 二、词汇历史探究 义乌方言历史悠久,因此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在义乌方言中,许多字和词都带有文言的色彩,有很多词汇都来自于历史或文学典故,有的字词甚至仍旧保留着古汉语的形式。因此,在义乌方言的日常读写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会说不会写”或者“听懂看不懂”的情况。 1、古汉语 吴语中通常用“食”来表示“吃”的含义,义乌方言也是如此,这其实是对古汉语的继承。在古籍中,“食”字的使用远远早于“吃”字。《诗经》中,通常用“食”来表示“吃”的含义,像“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诗经·狡童》);“硕鼠硕鼠,毋食我黍”(《诗经·硕鼠》)等篇目都有出现这个用法。现在依旧存在的一些沿用古汉语的语句,如“民以食为天”“、 “不食人间烟火”等都用“食”来替代“吃”。在义乌方言中,不仅仅是“吃”,还有“吃”的引申义如消耗(~盐)、承受(~不消)等,甚至是“喝”(~酒)、“吸”(~烟)的功能也都被“食”所取代,于是“吃”通常就不再单独使用,这都是传承和延伸了古汉语的用法。 另外,在第一人称“我”的用法中,义乌十八腔对“我”的叫法不尽相同,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称“我”为“à”的叫法,写出来就为古汉字中的“卬”字,这个字现在已难得一见,但在义乌话里却是个常用字。“卬”字表示的意思之一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篇中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一句中同样也出现过这个字,意思就是“我”。在现在普通话中“卬”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时的读音为áng,但在《康熙字典》里,“卬”字的注音是“谔”,《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我”的意思。这样看来,义乌话说作“阿à”的用法,与古汉语“卬”的意思、语音变化都不大。 在日常生活事物方面,义乌人对衣服上的纽扣的一种称法是“pàn”,就是“袢”,又作“襻”,也是一个古汉字,原指手工缝制农服时用布做的用来扣住纽子的那个环套。虽然现在这种布制的纽扣只有在一些老人家的身上才能看见,然而“纽袢”一词却依然存活在义乌老乡的口语中。 又如,义乌人称那些说话鼻音很重的人为“齆(wèng)鼻头”,这个“齆”现在大概很多人不知道,但它其实也是个古汉字。《十六国春秋》中就出现过“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说法,《康熙字典》对其的解释是:鼻塞曰齆。再如,煮饭烧水时因沸腾而液体外溢,这种现象义乌人称作“pū”,即古汉字“鬻”(《现代汉语词典》简化作“潽 ”),《说文》中解释:“鬻,炊釜沸溢也。” 2、历史、文学典故 在历史典故的沿用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词就是“十八力”,该词取义于“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南宋时多说“武艺一十有八”,元朝流传甚广,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水浒传》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钂、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这大约就是古称的十八般武艺(兵器),它几乎涵盖了古代所有随身武器和使用这些武器的技法。倘如某位好汉全面掌握,件件精通,那必将是所向无敌的英雄,所以义乌人就将“十八般武艺”简化为“十八力”用以赞美、形容那些臻美

文档评论(0)

qsp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