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99S107_GE13L01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正宗儒者谭,儒者可与守成论,黑道儒者,正宗儒者谭布雷维克,儒者思想与出处,曲阜儒者联合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新约儒者,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4 「體知」的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2.「體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煉而 為「理一」? 3.4 「體知」的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知行合一」:王陽明強調,人必須 親自實踐某一價值判斷,才能對此一 價值判斷有切己的瞭解。 3.4 「體知」的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2) 如何從諸多具體而特殊的「體知」之 中,掌握抽象而普遍的價值命題? 朱子:「其所謂理一者,貫乎分殊之中,而未始相離耳。」 3.4 「體知」的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3) 「精神的跳躍」:從具體到抽象,從 分殊到整體。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4.結論 4.1 「心解」實以「體知」為其基礎 。 4.2 「體知」是一種手段,「體現」才是讀經的目的。 4.3 東亞詮釋學以「經世」為目的,所以,作為認知方法的「體知」,必然落實在作為道德目標的「體現」(embodiment)之上。 閱讀作業 黃俊傑:〈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未刊稿) 延伸閱讀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思考問題 您認為「體知」的讀經方法可能嗎?為什麼?這種方法會遭遇什麼問題?能否克服?為什麼? 您認為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裡,經典研讀是否有必要?為什麼? 網路資源 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tw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Hermeneutics: .tw/chinese/ data/200406/233-247.pdf 本講結束 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 及其方法論問題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 來源 / /w/index.php?title=File:Mencius1.jpgvariant=zh-tw visited. 朱熹,《中国文化の成熟》,『世界歷史シリーズ』, 第13卷,1972,頁171。東京:世界文化社。 / /w/index.php?title=File:Chiu_Yuan.jpgvariant=zh-tw visited. / /wiki/File:Wang-yang-ming.jpg visited. The Bank of /w/index.php?title=File:5000_won_serieV_obverse.jpegvariant=zh-tw visited. 林羅山墨跡,『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中國、日本、韓國)』,第109頁,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unknown /wiki/%E3%83%95%E3%82%A1%E3%82%A4%E3%83%AB:Razan_Hayashi.jpg visited.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 來源 photo by Reggaeman /wiki/File:Nakae_Toju_portrait.jpg visited. Watanabe Kazan(1793 - 1841) 渡辺崋山 /wiki/File:A_portrait_of_Satoh_Issai_by_Watanabe_Kazan.jpg visited. 臺灣大學 黃俊傑 Steven Van Zoeren Poetry and Personality: ,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臺灣大學 黃俊傑 Original uploader was Sekicho at en.wikipedia /wiki/File:10000_yen_note.JPG visited. 朱舜水墨跡,『東亞朱子學者暨朱氏前賢墨跡』,第21頁,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2006年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 來源 / /w/index.php?title=File:Zhu_Zhi-Yu.jpgvariant=zh-tw visited. d.html visited. 臺灣大學 黃俊傑 * * * * * * * * * * * * *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第 14 講: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