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孝道”的再解读——以《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例.pdfVIP

对传统“孝道”的再解读——以《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第13卷第2期 对传统“孝道”的再解读 ——以《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例 郝晓辑 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求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核心,是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 础。然而,当代社会父母亲情关系却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换关系,孝道精神意义面临着瓦解与失落的尴尬境地。在现 当代孝道滑坡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际,本文以论语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渭孝矣”作为突破口,对孔子的孝道观念 进行重新解读,反对后人对孔子的孝道观念做社会价值意义上的理解,指出血缘亲情是孝道的基础,提出用情感唤起孝道必 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道;《论语》;社会价值;血缘亲情 [中图分类号]12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 座机电话号码一0147一03 在以“空巢老人”为代表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 话很值得玩味,说明时代在进步,行孝方式上应当更 严峻的今天,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却屡见报端。 新,旧的不合理的应该抛弃,代之以更合乎人性的孝 “儿子当老子,老子当孙子”似乎成了普遍的社会问 道。”Ⅲ儒学家们对这句充满歧义的话的注解也是五 题。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孝道滑坡与道德沦丧。 花八门。比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就 其实,当孝道被建构于社会价值的层面时,就已经发 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合理成份”,乍看似乎合 生了偏差。 理,但是细品却不妥。如果仅是指父亲的良善品质 《论语·学而》中的第十一句“子日:父在,观其 应该一直履行才是,何故只在丧期遵循呢?参阅萧 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 民元先生著的《论语辨惑》将“父之道”界定为“父亲 说法异解丛生,也遭到了历代文人的批判。特别是 生前的行事规矩,为人作风,乃至爱好等等,不涉及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这种观点的批评 他的职业类别是否做强盗,更不涉及到是否做好事 之声不绝于耳。一般观点认为孔子这句话强调了父 或是坏事。”∞这种解释当时似乎是令人满意的。可 子之间等级森严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即子必须服 是在《论语》中还有以下语句,“叶公语孔子日:‘吾 从父,甚至在父死后子还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 后世把这种思想统归称作“吃人的礼教”。例如,王 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玉洁的论文《从 诗经·小雅·蓼莪 浅谈孝道文 矣。”’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日:事父母, 化》中写道“诚然,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 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选自《论语 不加分辨地吸收,孔子的孝道言论并非完全合乎情 ·里仁第四》 这样看来,以上解释若置于孔子的整 理,也不是完全适用于当今,有相当一部份是需要摈 个思想体系中,就给人以回避问题之感了,至少也是 弃的糟粕。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 隔靴搔痒,不触及根本的。 说,就曾遭到历代文人的反驳。……鲁迅在《我们现 产生种种批评解释却又无法澄明,关键在于没 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更加直接地写道:“‘三年无 有认识到孝悌必须以心灵的真情面对,而不是从社 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 会价值的层面来解读。所谓“孝”,为一套程式模 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 范,但其最根本的精神却是出于血缘亲情。父母子 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这句 女之问的爱是带有原始的自然情感特点的,同时又 [收稿日期]2014一11~27 1 [基金项目】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重点项目 Jxzl2l [作者简介]郝晓辑 1980一 ,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147 万方数据 超越了原始情感的普遍的道德情感。如果把孝悌单 指出所谓“圣人之徒”是“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 看作社会价值,也就把孝悌僵化理解成了子女服从 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 父母命令的社会教条,即父权至上的观念,并且通过 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这正是对孝道从社 社会评价体系加以维护巩固,这样就会把孝悌看成 会价值角度理解的批评。他提出“自然界的安排,虽 一个僵死的形式,也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孝悌是个 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 人生活的范畴,是生命里活泼有趣味的儒家生活,我 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 们必须找到孔子原来的、根本的地方,从根本处发 ‘爱’。”“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 挥,让它活起来。人伦之间,所谓父

文档评论(0)

文档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