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pdf
2013年第3期 民俗研究 No.3,2013
总第109期 FolkloreStudies SerialNo.109
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
——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
刘铁梁
[摘 要] 近代以来,受工业化和城乡市场体系变迁的影响,北京西部农村的农民在
土地耕作之余除了进入工矿企业做工之外,还在副业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中投入更多劳
力,使得不同村落的商品生产走向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村落集体无论在生产技能还是
在市场竞争能力上都进一步拥有了共通的身体经验,从而增强了村落的认同感。可以提出
“村落劳作模式”的概念,用以观察村落集体在进入市场经济过程中日常生产行为模式的变
化,理解这种变化对于村落共同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民俗学历来关注不同群
体身体经验的文化现象,经由对于村落劳作模式变化的观察,可以深刻体会农民如何参与
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为,这应该是民俗学参与城乡社会发展研究的一种贡献。
[关键词]村落;劳作模式;认同;身体经验
一、身体经验的视角
传统的村落社会及其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因此,民俗学应该优
先对于农民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的行为模式进行描述。我们可以将农民的这一类行为模式称作“劳
作模式”,包括农民如何利用共有的自然资源而进行怎样的生产,拥有哪些生产知识与技能,结成
了怎样的生产组织,形成了怎样的交易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生活状况。由于农业生产依赖于以村落
为边界的土地,所以也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边界的“村落劳作模式”。考察村落劳作模式的历史变
化,对于解释村落社会建构的经济动力和理解村落文化的亲和力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
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村落劳作模式作为村落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它的变化直接关系
到村落共同体的巩固或者解体。①
在人类学以往关于中国村落社会组织及其制度的研究中,已关注到宗族、庙会、祭祀圈等现
象,并且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都是通过宗教性节庆仪式行为的象征和隐喻来理解基层
社会的生活秩序、权力关系与文化认同,而对于农民日常生产与交换行为方式历史变化的描述则
相对少见。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村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开始注重深入理解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互动
[作者简介]刘铁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① “劳作模式”不仅是指获得某种物质利益的生产类型,而且是指向身体经验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方式。运用这个概念,有助于
全面考察村民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身体经验和丰富的感性知识。提出“村落劳作模式”,是为了将村落的物质生产活
动、对外交易活动与其他民俗活动统一于村落认同的身体实践来加以理解。
万方数据
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 41
的经验,例如关注到礼物流动现象①或农耕生产的合作形式②等,是从日常生活中政治与文化资本
运作的角度,或者人格与道义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村落社会的认同和再生产过程。但是总的说来,
对于村民最为日常和普通的生活现象即生产劳动的实践,目前的村落研究还是没有给予更多的关
注。本文之所以提出关于村落劳作模式的研究,首先是由出于在田野作业中所获得的一种强烈印
象,农民在叙述个人生活史的时候,往往对自己日常劳作的经历保持着最为清晰的记忆,这种记忆
与其他记忆一起构成了他们个人成长的鲜活叙事。其次是由于对当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民俗
学以往所研究的文化现象大多具有身体性的特征,所以似乎可以借用马塞尔·毛斯提出的“身体
技术”这个词来说明民俗。口头讲述和表演、周而复始的集体仪式、身体在各个年龄段被养护和训
练的方式、与身体融为一体的各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等,似乎都可以补充进莫斯关于身体技术的
举例当中。③既然如此,通过关注这些身体技术,民俗学本应该走上对于不同社会里人的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