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洵_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pdfVIP

略论苏洵_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苏洵_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的关系,苏轼苏洵苏辙合称,苏洵与苏轼,苏轼苏洵,苏洵和苏轼,苏轼散文,苏轼散文名篇,苏轼的散文

第21卷 第2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ol.21,No.2 2006年2月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Feb.2006 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何 玉 兰 (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四川 乐山 614004) 摘 要:苏洵、苏轼史论散文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有为而作”、“自得”为文的有补当代的创作倾向,且都有战国纵横家 之风,气势雄放,雄辩滔滔,造语精警。然苏轼较之乃父,不仅其才思、才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好读书,善读书,因而其文 更为放恣变幻,更富创造性。苏洵、苏轼史论散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关键词:苏洵;苏轼;史论;艺术特色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6)02-0004-06 中图分类号: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 史》也有相似的评价:“他(指苏轼)早年写的史论 卓越成就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散文创作形 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 式多样,风格相承又相异,作为父子或兄弟,血缘 义理。……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 与学缘关系使然,往往同题而作,特别是一些关于 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议论文章,留下的同题名篇 文学成就”,而对苏洵散文竟阙如了。值得庆喜的 佳作不少,如苏洵有《管仲论》、苏轼也有《管仲 是程千帆所著《两宋文学史》对苏洵、苏轼的史论 论》;苏洵有《六国论》,苏轼兄弟也有《六国论》;苏 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对笔者很有启发。笔者认为对 洵有《孙武论》,苏轼又有《孙武论》,等等。这真是 于这些文章有再认识之必要,故本文即就此而展 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探讨。 开。 苏洵( 然,而今通行的几部文学史,出于这样或那样 1009-1066),字明允。其一生文学成就 的原因,对这类文章或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 在散文,尤好议论。在其《嘉祐集》中,史论以《六国 者评价较低。如游国恩、王起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论》、《管仲论》、《项籍论》、《孙武论》等为其代表。 将史论散文归于政治散文之内,他们评价说“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一 集中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大都夹叙夹议, 生文学成就全面,诗、文、词均堪称大家。他一生写 随笔挥洒,表现了作者坦率的胸怀,也表现他对人 了为数不少的史论散文,其中以应制科试所作的 生对艺术的见解和爱好,成就远在他的政治散文 二十五篇《进论》与在《东坡志林》中的史论部分最 之上”,对苏洵的散文只笼统地说 “以议论擅长, 为有名。 《权书》、《衡论》等篇,纵谈古今形势及治国用兵之 “史论”,是伴随人类对前代历史的记载与总 道,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对其名篇《六国论》, 结而产生的一种文体。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 也只肯定其“爱国思想”。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 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时代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收稿日期:2005-11-15 作者简介:何玉兰(1949-),女,四川武胜人,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4 开始,就代代有史,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而且从其 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 一开始,就并非所谓纯客观的记叙,《春秋》是我国 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撰,虽然记事很 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 简洁扼要,但后人仍可以从字里行间探求到孔子 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 [3] 的爱憎与褒贬,即所谓“微言大义”、“一字褒贬”, 敢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