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西汉初期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西汉初期地图,西汉初期,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深圳市生态农业促进会,农业机械促进法,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农业投资促进工作总结,浙江省现代农业促进会
简析西汉初期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张万军
汉王朝建立之初,农业荒芜,农业生产处于停顿状态,统治者把恢复农业生产作为稳定天下的根本大计。制定
了一系列全面而精细、保障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促进了汉初农业的发展。
一 、 注重荒地的开发,强化基层官吏的荒地开发管理责任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秦朝时就注重立法规制垦荒以发展农业,湖北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 ‘田律》:“入
顷刍栗,以其受田之数,无狠(垦)不狼(垦),顷入刍三石、栗二石。”…即每顷田地应缴的刍栗,按照所受田地的数量
缴纳,不论垦种与否,每顷缴刍三石,栗二石。即在 “受田之数”中,即使土地是荒 田,也应当缴纳刍栗。这说明在秦
时,统治者是通过强制而非鼓励的税收手段督促农民垦荒以发展农业。因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 ,经
济萧条。汉初统治者审时度势采取鼓励垦辟各种闲荒土地 ,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秦时通过强制税收手段督
促农民垦荒不同,汉初统治者通过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开垦荒地。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 ·田律》规定:“田不可 田
者,勿行;当受田者欲受,许之。”l21即如果土地过于贫瘠,不可耕种时 ,则不用于授 田。但如果有人愿意接受,政府也
允许而将土地授之,这体现了鼓励百姓开垦之意。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质量太差荒地,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
法耕种,所 以国家允许农民退还,但条件是不能再要求从官府得到任何补偿。因此 《二年律令 ·田律》又规定 :“田
不可狠 (垦)而欲归,勿受偿者,许之。”
同时,汉初法律还规定土地质量不好的地方,每顷少缴刍桌。即采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荒地开发。 《二年律令
· 田律》:“顷刍禀,顷人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栗皆二石。”即每顷地所需缴纳税收,因土地质量不同而有所
区别 ,汉上郡土地贫瘠 ,每顷需缴纳刍栗数量减少一石。这体现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立法意图。总之,汉初的一系
列注重垦荒措施,加速了荒 田开垦,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另外 ,地方基层官吏的荒地开发管理责任 自秦时一直被强化,岳麓书院所藏秦简 《为吏治官及黔首》云:“田径
不除,封畔不正,草田不举,孤寡 (癃)病当莱(贳),兴口(徭)勿擅,主吏留难,租税轻重弗审,狠 (垦)田少员,案户定
数,移徙上棉(?),桥陷弗为,城门不密 (闭),难开不利。草田不举。”颜师古注:“草田谓荒田未耕垦也。”“草田不
举”,就是说荒芜的土地没有开垦。“狠 田少员”,说的就是垦 田数少于规定的指标。 这表明秦时国家对地方基层官
吏在任职期间有开垦荒 田的数量要求。汉承秦制,二《年律令 ·田律》规定 :“县道已狠(垦)田,上其数二千石官 ,以
户数婴之,毋出五月望。”即地方基层官吏要及时汇总各县、道所开垦的田地,定期向上级汇报。由此可见,当时辖
区内农 田数量包括垦荒亩数已成为考查地方基层官吏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重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张万军,男,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 中国法制史。
108
中国古代历朝有作为的的统治者都注重农 田水利设施修筑。史载汉武帝时 ,“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
西、酒泉 ,皆引河及川谷 以溉 田,而关 中辅渠灵轵、成国、漳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 ,东海 引钜定,泰 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 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强调对农 田水利交通设施方面的法律规制 ,以期实现对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 《礼记 ·月
令》载:“王命布农事 :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导民,必亲
躬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四川青川秦木牍规定:“以秋八月,修封捋 (埒),正疆(疆)畔,及登千(阡)百
(陌)之大草。九月 ,大除道及阪险。十月,为桥,修波 (陂)堤,利津 (梁),鲜草离。非除道之时,而陷败不可行,相为之
口口。”即每年在法律规定的时问内定期组织人员整饬水利工程,完缮陂堤、道路,以避免汛期到来时决堤,使道路
交通乃至人员安全受到威胁。西汉初期也特别注重对农 田水利设施及 田间交通的日常修缮, 《二年律令 ·田律》:
“田广一步,袤二百册步,为畛,亩二畛,一佰 (陌)道;百亩为顷,十顷一千 (阡)道,道广二丈。恒以秋七月除千 (阡)佰
(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 口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梁。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