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原理之计算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原理之计算方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第一性原理计算,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第一原理计算,第一台计算机工作原理,掺杂第一性原理计算,计算方法第二版,数值计算方法第二版,第一性原理方法

第一原理之計算方法 探討奈米碳管在外加電場下電子結構之變化 文/陳俊維 一、前言: 自從奈米碳管於1991年被發現以來,已經吸引全世界廣泛之研究。研究發現,藉由奈米碳管之捲曲角度(chiral angles)不同,使得碳管呈現出金屬與半導體不同之特性。此外,由於其特殊之幾何形狀及電子特性,使得其可應用於場發射平面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s, FEDs)[1], 真空微電子元件[2]、及場效應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FETs)[3]。 在場發射之應用上,主要是利用沿著奈米碳管之管軸上之電場,使電子發射至真空中。由於碳管之非常高之aspect ratio,導致非常高之電場增益效應(field enhancement),使得元件之場發射起始電壓大幅降低。而奈米碳管之場發射機制,目前被廣泛引用之理論,主要是利用Folwer-Nordheim 方程式[4]來描寫。其主要機制為電子在高aspect ratio奈米碳材中,面臨與石墨相當之位能障礙(workfunction),利用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而穿隧到真空中。其中決定場發射效應最重要之兩個因素,一為材料之功函數(workfunction),另一個為其幾合增益因子 (geometric enhancement factor)。然而許多實驗顯示,許多場發射之電壓電流曲線,與傳統上描寫金屬導體表面之Folwer-Nordheim理論有所出入[5]。例如,傳統上之Folwer-Nordheim 理論主要是以類似金屬之擴展態(extended states)波函數為主來描寫電子之場發射機制而實驗上發現,在奈米碳管之場發射效應中,主要是以局限態(localized states)之波函數為主[6]。另外奈米碳管在場效應電晶體(CNT-FETs)之應用上,由於奈米碳管之微小半徑,使得作用在碳管之電場變得相對大,使得其能帶結構在如此環境下產生變化,影響其傳導特性。因此,我們將利用第一原理之計算方法,探討奈米碳管在外加沿著管軸電場(場發射效應)及垂直管軸電場(場效應電晶體)下,電子結構之變化,及相關之物理特性。主要是利用CATSEP(CAmbridge Total Energy Program) 程式來從事計算[7,8]。其主要之方法為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且利用平面波展開來描寫波函數,及假位能(pseudopotential)之方法。而電子之交換相關(exchange-correlation)之位能主要是利用GGA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來描寫[9]。而其假位能主要是利用實空間(real space)之超軟假位能(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10]來描寫。此外,為了能模擬在外加均勻電場下之情形,我們利用外加鋸齒狀之位能,作用於奈米碳管之兩側, (如圖一)。在此 E為外加電場之大小,而L為晶胞之邊界大小。在我們的計算中,我們將平面波之cutoff能量設為340 eV且其只考慮點之近似。 圖一沿著奈米碳管管軸之外加電場下,電位之變化 我們主要是以六種不同形式之碳管,來作比較與討論;其分別為有蓋(capped)之armchair(5.5)/zigzag(9,0), 開口式(open-ended)之armchair(5.5)/zigzag(9,0)閉口式(close-ended) armchair(5.5)/zigzag(9,0)奈米碳管(如表一)。有蓋(capped)之奈米碳管主要是將1/2個C60之分子至於碳管前端。而閉口式之奈米碳管主要是利用氫原子將開口式上表面之懸鍵(dangling bonds)移除。所有之碳管都完成結構之最佳化(structural optimization)使得其原子間之作用力小於0.005 eV/?。 (I)沿著管軸方向電場作用下電子結構之變化: 我們主要針對(1)不同結構對奈米碳管之功函數之影響(2)電場穿入(field penetration)對奈米碳管場發射之影響(3)表面吸附分子對奈米碳管場發射之影響,分別作討論。 圖二奈米碳管之功函數功函數之最基本定義為在金屬表面,由於表面電子電荷密度與表面帶正電之原子核形成表面電偶極(surface diploe),產生位能差。而功函數則為在費米能階(Fermi-level)之電子,必須克服此位能障礙,到達真空階時,所需之能量。而在奈米碳管中,我們將真空階與電子之最高佔據態(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能量差,定義為有效功函數(effective workf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