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章 发热.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四章 发热.doc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案【动物医学专业】 周 次 第 4 周, 年 月 日 章 节 名 称 第四章 发热 fever 授课 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 );实习(∨) 教 学 时 数 2,另有实验课0.5学时(录像) 教学 目的 及 要求 1.要求学生明确发热的概念及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要求学生掌握发热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以及发热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时 间 分 配 1.发热的概念及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以及发热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3.发热的发生阶段; 4.发热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0.2 1 0.5 0.3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点是: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以及发生阶段。 教学难点是:体温调节与发热的发生机理。 教学 手段 1.课堂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联系生理中的体温调节的基础理论问题,由表及里讲解致热原性发热的发生机理; 2.辅助性利用教学课件,并结合实验课教学录像,演示发热的表现及其发生机理等,帮助学生掌握本章重点和化解难点。 思考题 1.何谓发热,简述发热的发生机理。 2.在发热的治疗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盲目退热;二是要使热渐退,不要骤退。结合你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谈一谈你对这两点的体会。 参考 资料 1.陈怀涛、许乐仁主编,马学恩、赵德明、潘耀谦、郑世民、龙塔副主编.兽医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9~157 2.陈主初主编,王树人副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2~182 3.李普霖主编,王水琴、邱振东、潘耀谦副主编.动物病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4~99 第四章 发热 fever 动物机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目前认为是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次级中枢位于延脑、脊髓。在体温中枢的精细调节下,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以适应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当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能引起体温升高,即可出现发热。 一、概念 由于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这样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过热(hyperthermia)不是调节性体温升高,而是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例如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损伤波及POAH),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②某些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使产热增多(如甲亢,甲状腺激素加强基础代谢使产热增多);③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使散热减少(如严重脱水致脱水热;环境高温致日射病即中暑或热射病)。因此过热和发热是不同的概念。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 (一)发热激活物(activator of fever) 能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从而引起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是引起发热的原因。它可来自体外或体内。 1.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来自体外) 包括细菌(G+菌及某些外毒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外毒素如A族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G-菌及其内毒素: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菌;内毒素LPS)、病毒(如流感病毒;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全菌体及菌体内的荚膜多糖、蛋白质)、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含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原虫(如兔和鸡的球虫)。 2.体内产物(来自体内) 包括变态反应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如Ⅲ型变态反应中的复合物)。 恶性肿瘤中的坏死产物(实质细胞生长快于间质所致);肿瘤免疫中的Ag-Ab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lymphokines)。 严重创伤、烧伤、冻伤、大手术后的坏死产物和蛋白分解产物。 (二)内生性致病原 各种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病原的细胞,这些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甚至肿瘤细胞等,使之合成和释放EP。EP有:白细胞介素1(IL-1)、IL-6、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还可能包括IL-2、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IL-8、内皮素(endothelin)等。(都属于细胞因子)。 EP在细胞内合成后,即释放入血。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温调节中枢。 (三)体温中枢的调节介质 一般认为,EP到达体温调节中枢后,先引起调节介质的释放,再通过调节介质引起调节点(set point)的改变。调节介质分为两类。 1.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 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 PGE),cAMP,Na+/Ca2

文档评论(0)

llw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