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相关论文: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docVIP

建筑文化相关论文: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文化相关论文: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 【摘 要】大运河嘉兴段是京杭大运河南段江南运河的一部分,位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总要组成部分。隋代前,苏州至杭州,以嘉兴为中心,早有水道可通。隋代开通江南运河,成为浙北干河。嘉兴至桐乡崇福运河段自隋代开凿江南运河以来河床走向至今基本稳定不变,崇福西南的运河段在元代前经海宁长安走上塘河到杭州,元末以后才形成现在经大麻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隋唐时为节制洪水,沿河多闸堰,后代设施虽废,沿线的地名仍留下历史上的痕迹。唐宋后上游来水四引,水流平缓,但为调节水位便于运输和排引,运河上仍设有闸门,以时启闭,通过船只和引水排水。江南运河开通以来,经过唐、五代、两宋的开发,形成了一个以嘉兴为中心的运河水网体系。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变迁;开发;治理 1. 运河的开凿和变迁   运河嘉兴段的最初开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晚期。《越绝书-吴地传》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百尺渎,又名百尺浦,这条古运河是从苏州向南,通过吴江、平望、嘉兴、崇德,南下直达钱塘江边。据考证开凿于越王允常与吴王阖闾在位期间或更早时期。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94年吴越之间进行的两次檇李之战,都是利用了两国之间这条已有的水道。百尺渎所经过的崇德,也就是今桐乡市崇福镇。由此可见至少在距今2500年前的吴越争霸时期,今嘉兴境内已经出现了沟通太湖流域与钱江流域的人工渠道。因此,百尺渎可视为运河嘉兴段的前身。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开挖越水道(今崇长港),又名漕运河,亦名长安塘河。   运河嘉兴段的形制走向的大致确定,是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政治、经济的控制,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前后开凿了一系列的人工运河,其中就包括陵水道 。秦始皇在今嘉兴和杭州之间修筑的陵水道,是开河筑堤形成的水陆并行的通道,后世称为“塘河”。陵水道原在杭州市萧山区凤凰山南麓,与钱塘江相通。经临平诸山南麓到长安后,向东经盐官镇再东去胭脂到现海宁市袁花、黄湾之间,而后在海盐县澉浦入海;向北经石门、崇福到嘉兴。陵水道的开凿奠定了之后两千多年江南运河在嘉兴境内的大致走向,因此可视为运河嘉兴段形制走向确定的早期雏形。   在陵水道开凿之后一百多年,西汉武帝为了便于征调闽越贡赋,于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开挖了苏嘉之间长百余里的河道。至此江南运河已初具轮廓,运河嘉兴一段从此成为了江南运河的组成部分。   隋朝是我国运河开凿的一个崭新时期,以洛阳为枢纽,纵贯南北、全长2700余公里的“人”字形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隋大业六年(610),大运河从沙渚塘口到长安镇,通过长安三闸,连接陵水道到杭州黄家堰一段,成为大运河的南段 。当时的运河走向,由京口(今镇江)经苏州、平望入嘉兴,折至桐乡崇德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镇,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隋代的江南运河宽10丈,可行龙舟 。   江南运河开通以来,经过唐、五代、两宋的开发,形成了一个以嘉兴为中心的运河水网体系。包括杭州塘在内的八条主要河流从嘉兴运河环城段以及南湖向四周辐射,分别通向杭州、苏州、松江、海宁、海盐、桐乡、嘉善、平湖。各主要河流间“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横塘纵浦间又有无数条河流港汊相连接,形成蛛网状的以运河为骨干的水系,沟通嘉兴广大的城镇乡村。   公元13世纪后期,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为解决大都粮食储备不足,元政府调整大运河线路以保证漕运。1293年,自北京至杭州呈“一”字形、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自隋代开凿江南运河以来嘉兴段河床走向经海宁长安走上塘河到杭州基本稳定不变,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新河开成后,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不再经长安闸和上塘河,经崇福折西过大麻后入余杭界从塘栖王林港北关河到杭州,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而这一走向也基本保留至今。 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数次侵崇福。当时京官吕希周休假在镇,就与官民一起筑城御倭。筑城时,将穿镇而过的直道运河改为绕城迤逶的弯道运河,即自西南向北,由今大通新桥东流至南三里桥转弯处折北过东,再绕道至小南门之司马高桥,向北过青阳桥,经迎恩桥过北塘出境。至今民间仍留传着“崇福吕希周,直塘改弯兜”的民谣。   在清代和民国部分版本的地图中,将从平望至乌镇澜溪塘,经白马塘到石门的河道也标示为运河,但暂时未查到相关确切文献记载,当地水利专家称该河道旧时被叫做漕运河。从地图上分析,这一线路是从石门到平望的一条捷径,从杭州运往北方的物资主要应该从这一线路运输,这与清代帝王南巡所走的京杭大运河线路不同。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于航运需求的考虑,桐乡地方政

文档评论(0)

sx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