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2杜甫诗二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2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登高》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文本阅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塘坳( ) 俄顷( ) 布衾() 丧乱( ) 庇护( )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对仗工整,句中自对,而上下句又自然成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C.颈联中“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百年”本喻暮年,此处指有限的人生。
D.尾联中的“繁”字写出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解说不当的一项:( )
A.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B.诗人在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诗人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尽,情与景交融相洽。
D.此诗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意渲染秋江气氛;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多病缠身写到异乡漂泊;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默写: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英语 1.3.2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教学案外研版必修1 新课标.doc
- 高中英语 1.3.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教学案外研版必修1 新课标.doc
- 高中英语 m8u2 reading turandot in beijing for teachers教案 牛津版选修8.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2《a job worth doing》cultural corner同步练习5 外研版必修5.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2《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writing 同步练习 外研版必修5.doc
- 高中英语 1.3.4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教学案外研版必修1 新课标.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2《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同步练习3 外研版必修3.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2《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同步练习1 外研版必修3.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3《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同步练习2 外研版必修1.doc
- 高中英语 module 3《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同步练习4 外研版必修1.doc
- 华为汽车业务核心竞争力剖析-2025-07-新势力.pptx
- 2025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pdf
- 2025粤港「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跨境贸易指南.pdf
- 3.1 做有梦想的少年(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6.1友谊的真谛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4.1家的意味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3.2学习成就梦想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5.1走近老师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5.2珍惜师生情谊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 1.1 奏响中学序曲 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