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 要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化是人 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 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 当我们讨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文化是特指狭义上的精神文化,而 政治、经济则可视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典型样态。高等教育定位于文化而非 政治或经济,这是研究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逻辑起点。 社会层面的文化转型是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是社 会转型的内在机理,表明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主导 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社会系统中的诸多组织,在其 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文化转型现象,高等院校作为一类组织,其文化转 型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的转型,实质上是院校的文化转型,即院校文化的内涵发 生变化。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中以学术价值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学术组织文化 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学科文化在不同院校的整合和升华。具体到某所学校, 则体现为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模式。高等院校的文化转型外在地体现为从 一种主导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向另一种新的主导性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转 变。院校文化转型导致院校转型,因而是院校转型的深层机理。 民族院校创立于20 世纪50 年代,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50 多年中, 先后建立起来的一批民族院校,在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提升少数民 族的发展水平,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成为世界举办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典范。民族院校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 而设立,民族问题始终成为民族院校办学的核心,民族性成为民族院校的内在规 定性。特定的办学宗旨、独特的学科群、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政治象征 I 意义,是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在办学中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院校 在招生、教育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办学经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 境。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解决当下民族院校发展中的问题,是进一步办好 民族院校的关键。 “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当前学界颇有影响的观点。“不可 替代论”所主张的办学理念只强调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却忽视了民族院校作为 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一般规律,忽视了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在办学理 念和办学行为上做出调整。高深的学术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两 大要素,也是民族院校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民族院校 文化逻辑的完整内涵。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民族地区社 会发展的新特点,构成了当下民族院校的外部环境。民族院校面临着发展中转型 的挑战和机遇。全面理解和把握民族院校的文化逻辑,处理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关键。 多元民族文化冲突与整合、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民族 文化的发展。民族院校在文化转型中需遵循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民族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循民族院校的文化逻辑,民 族院校文化要从“政治”文化转向学术文化,从多元民族文化走向跨文化,由此 形成民族院校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跨文化高等教育是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 现实选择。 关键词:民族院校; 院校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转型; 跨文化 II Abstr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ure is one of the elementary theory questions discus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recent years. Cul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ntal and practical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