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其著录的研究.pdfVIP

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其著录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学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如何在保护的基 础上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中医药资源是现代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历史责任。通过TPI 系统数 字化处理,既实现了对《内经》古籍的永久保存,又为研究和利用《内经》古籍资源搭建新 型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灿玾.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我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2(5):32-33 [2] 郝淑东,张亮,冯睿.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概述[J].情报探索,2007,28(4):114-116 [3] 毛建军.欧美地区中文古籍数字化概述[J].当代图书馆,2006,(4): 36-38 [4] 毛建军.国外中文古籍数字化资源概述[J].中国索引,2008,(2):31-34 [5] 毛建军.台湾与海外地区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勘,2007,(4):107-109 [6] 毛建军.台湾与海外地区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勘,2007,(4):107-109 [7] 龚娅君.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2008,(12):95-96 [8] 毛建军.中文古籍全文数据库的类型与规范[J].中国索引,2008,(2):14-17 [9] 仝芳洁,赵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平台在系统整理《黄帝内经》古籍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33 (3):90-94 [10] 于晓燕,杨宁莉.TPI 系统在高校calis 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46-49 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著录研究 * 赵博 仝芳洁 高程熙 刘森林 罗寰 李荷莲 郭宪立(*通讯作者) (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2 ) 【项目来源】贵州省教育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黔教社发[2006]373-71);贵州省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研究专项基金(中医科发[2010] 1-101) 【摘要】目的:利用正史及相关史料,实现对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的各种传本、 校刊本、注释本进行系统收集、整理、识别、归纳,完成《内经》古籍数据库中汉唐时期传 本建设。方法:依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 文志》等史籍中所收载的医经目录为基础,收集历代学者对《内经》版本考证研究成果,辑 录汉唐时期《内经》不同版本,并对不同传本按照[书名]、[作者]、[时间]、[版本]、[卷 数]、[出典]、[自序]、[沿革]、[摘要]、[全文]、[备要]、[后记]进行著录研究,将汉唐 时期《内经》不同版本转换为PDF 格式,录入于数据库,建立汉唐时期《内经》传本系统。 结果:历史上汉唐时期流传过《内经》古籍不同传本31 种,现存《内经》古籍不同传本仅 11 种,分别录入《内经》古籍数据库中的通行本、注释本和校勘本分类中。结论:从西汉 到唐中叶是《内经》各种古籍传本流传最早、最丰富的鼎盛时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内 195 经》古籍多数散亡,少部分流失于海外。利用现代先进数据库技术,通过系统收集、归纳和 整理,建立《内经》古籍数据库,是保存汉唐时期《内经》珍稀善本原貌的重要举措,使《内 经》知识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前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人的原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典籍,它记载了中国医 家研究、总结中医学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 药学的文献宝库。随着中医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内经》挖掘和研究的需求越发的突显, 但其历史文化等复杂因素,其文献分散各异,加之中医文献检索手段的滞后,导致《内经》 所蕴含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以及历代学者对《内经》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系统、 全面地整理,因而使人们对《内经》医药学理论和技术的继承、掌握、运用、推广等都受到 制约。 1 研究方法 1.1 古籍收集 本研究查阅《史记》、《汉书·艺文志》、《三国志·方技传》、《晋书》、《宋书》、《南齐 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医经目录以及参考历代学者、医家的著作及历 代考古结果,收集汉唐时期有关《内经》古籍的“通行本”、“注释本”、“校勘本”、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