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文字素材1 华东师大版.docVIP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文字素材1 华东师大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文字素材1 华东师大版

清末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 1910年冬,在资政院第一届常会上,议员罗杰、周震等分别提出剪辫易服的议案,经资政院议决通过。此事如一声炸雷,使酝酿数年的剪辫运动陡起波澜,蔚成一场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席卷全国的群众运动。 资政院是全国最高民意机关,剪辫议案的提出和议决,反映了民心的倾向,时势的必然。 剪辫易陋俗,海外为先导 自从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廷颁布剃发令后,男子剃发蓄辫就成为满族贵族统治中国的重要象征,剪辫被视为叛逆。经过一场“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的抗争后,以汉族的臣服而告终。年深日久,人们对剃发蓄辫早已形成习惯,安之若素了。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才重新认识到 200余年来的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当时清政府在人民心目中威信尚在,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随着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不思改革进取、顽固守旧的清政府的威信愈降愈低。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据冯自由云,寓日华侨中最早剪辫者为其父冯镜如,时在《马关条约》签订后。 1898年,新加坡华人中的年轻人在老人们的一片反对声中战战兢兢地剪除了发辫,表明直到此时,在海外华人中剪辫仍未形成风气。事实上,直到1906年,在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旧金山,因大地震而破坏了海外华侨中长期存在的帮派、宗族关系,剪辫才形成风气,表明华侨的剪辫风气并不比国内早多少。据当时《大公报》转载《中西日报》 报道云: 金山大埠未遭火劫以前,华人剪发店已有三间,其时剪辫者已渐多矣。自经火劫以后,华侨四散,播迁各埠,然以寄寓屋仑者为最多。近日屋仑华侨剪辫者不下数百人。夫青年剪辫不足奇也,其足奇者,有一般旅美数十年之老客,今亦把其数十年之老辫,一旦割去。 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者、维新派及留日学生)的剪辫行动,在时间上与华侨差不多,约始于1895年,至1905年前后进入高潮,但在目的上则带有明显的反满倾向。 被称为“兴中会四大冠”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 杨鹤龄,前二人均于1895年在日本剪除发辫。冯自由回忆 道:“乙未,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 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 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盖余父素以任侠好义闻于 时,总理初识船上行商陈清及洋服商均昌号主人谭发,复由陈、谭介绍来见余父。不数日,总理、少白同在余店解除辫发。”军、学界成为得风气之先者 留学生归国后,带回了剪辫的风气,1903年时,江南一带,青年学生剪辫者已不乏其人,且官方并不严禁,表明清政府统治的衰弱。但剪辫毕竟为不合法行动,故遇有科举考试,应试者仍需戴上假发辫,1903年的乡试中便出现这种情况: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平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官方虽不严禁剪辫,但若有人一旦犯事,则一并问罪。 而遇有革命党起事,清廷实行大搜捕,则民间倒霉者,首先是剪辫之人,黄花岗起义后,清吏“搜查之最注意者,一为无发辫之人,凡城门之出入,旅馆之住宿,对于无发辫者必极力盘查,一再诘问”。 国内剪辫者日众而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资政院的议决案就是要从立法上确保人民的剪辫自由。 随着20世纪初年清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蓄辫与一些新规矩的矛盾越来越大,发辫之碍事已成众所周知的事实,清廷的一些开明派也不再坚持蓄辫,这是资政院敢于作出议决并能到支持的重要原因。 1904年 9月,报章喧腾政府将允许剪辫。此事缘于练兵处正打算仿照外国军服改变中国军队的服装式样,而官兵头盘发辫则无法适应新式军服,于是“依照日本剪发易服”一说首先议行于军队。此时,适有“日本卒业回华之某君”上一条陈,极言发辫之害,大意为:“兵士之战,现在多系伏腰于地,打枪相攻,兵士背上有种种背负物,已将及顶。际各国兵士当伏地鸣枪时,头仰刚贴于背负物, 我国兵士有辫结,则因为辫结所碍,头不能仰,则万不能战。” 清政府练兵处中不乏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出于军事改革需要,练兵处对于易服的同时实行剪辫很感兴趣;由于练兵处掌管全国新编陆军,权力甚重,消息传出,各报刊以为清廷将实行断发,纷纷宣传,一时剪辫者甚众。以致1905年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鸿慈随员40余人中,“剪辫者已居其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教员,有武员,一切皆有职衔者”。此时国内剪辫者已不限于学生,可见风气所至,浸及政府官员。这些人是早已剪辫还是为出洋而剪,不得而知,即使是出于后一原因,也表明清朝官员不像开关初期会见洋人时那样,以补服、顶戴、发辫而傲视“群夷”,斥西方服饰为野蛮了。 1905年 6月,新编陆军实行改服制,一些官兵为便于戴军帽,将发辫剪去一束;同时,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