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鲜药研究应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鲜药的研究应用 李璐瑒 前言:中医临床应用鲜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成就,但近几十年来,随着门诊量增大,药材保鲜技术落后,以致鲜药供应长期断档,绝大部分鲜药品种均以干品代之,因此许多临床医生对鲜药应用经验不足,学生所学知识几乎不涉及,导致鲜药应用日渐衰落。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鲜药应用的历史、特殊作用、适应证、以及应用方法和储藏保鲜方法,以唤起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鲜药应用的重视。 关键词:鲜药、鲜药应用、鲜药保存 一. 早在秦汉时代就有鲜药临床应用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历代名医应用鲜药组方治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治疗温病、内科杂病及解毒、外治等方面疗效显著。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逐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各种药物在应用上干品与鲜品的性味及功效有的相同有的相近,而有的差异较大,不能混而论之。于是在中药炮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味药有生熟鲜等诸多品种,它们有着不同的临床作用。 历代临床应用的鲜药,根据用法大概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捣烂外用,其二为捣取或榨取自然汁内服或外用,其三为水煎煮内服。以下为一些古代医术中记载的鲜药应用实例: 早在古医籍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记载了取薯蓣的自然汁,浸渍干燥药材茎后制成药浆饮服,说明在秦汉时期已将鲜药应用于临床。 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鲜药应用已多见,如生姜泻心汤等。 《肘后备急方》中卷三治疟病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渍没取汁尽服之”,青蒿必须鲜品绞汁,干品煎汤则效果不佳。 《千金药方》备急篇曾记载孙真人用鲜蒲公英治恶刺的亲身体会,生动至极。 《太平圣惠方》广集民间效方,使用鲜药得方剂甚多,如“麦门东饮子”中麦门东汁、生地黄汁、生刺蓟汁调服伏龙肝来治胃热盛所致之吐衄;马齿苋汁治小便热淋等。 鲜药应用于临床的高峰可以说是起始于中医温病学说理论的形成,并随温病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所用药种类逐渐增多,明清以来至解放初期渐达鼎盛。温病学说认为:热邪专燥胃津,心耗肾液,预治温邪以存津为重。而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鲜品药材所具之养阴生津功效确非干品所能及。如三黄汤(鲜生地、鲜沙参、鲜石斛),五汁饮(鲜麦东汁、鲜芦根汁、鲜藕汁、甘蔗汁、萝卜汁)。 历代临床常用的鲜品药材有: 地黄、生姜、石斛、荷叶、藕节、莲子、艾叶、侧柏叶、扁豆花、葛、大小蓟、百部、白薇、枇杷叶、沙参、二冬、藿香、薄荷、香薷、佩兰、茅根、山药、葱白、马齿苋、瓜篓、金银花、蒲公英、菖蒲、芦根、何首乌、竹叶、竹茹、地骨皮、西瓜脆衣、浮萍、佛手、莱菔、建兰叶等。 而到了近现代,即二十世纪20~50年代期间,鲜药应用又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鲜药的应用都非常广泛。 总之,运用鲜药治疗多种病症已成为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且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并为后代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二.鲜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特殊作用 1.寒凉性药鲜品较干品偏凉偏润: 此类鲜药大多用于急症、表症及伏暑、伤暑、血热等症,因此用药多取其凉热之性,以达清热润燥之效。 如干姜辛热,生姜辛温,用于感冒风寒,劳嗽,胃气虚热等症较干姜有好效果。 地黄,干品甘重于苦,,用于滋阴养血,鲜品苦大于甘,气大寒,偏于凉血、生津,多用于温病伤阴,大热烦渴,神昏,吐衄。 石斛,干品味甘而凉,鲜品味甘淡而寒。 2.辛香气药鲜品较干品味厚力峻: 一般辛味药多具芳香之气,如桂枝、藿香、薄荷、青蒿。味辛性主升主散。现代中药化学研究表明,多数辛味药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其性质一般不稳定,易分解变质或挥发散失。故此类药物干品较鲜品药理作用差别较大。 如薄荷,鲜药具有清暑除烦的作用,干品则无此功效。故在解暑饮料中使用薄荷需用鲜品。 半夏味辛有毒,鲜品味厚力峻毒性强,可用于治疗瘿瘤肿痛获得好的疗效。 3.药汁制备简便收效快及其润燥性强: 鲜品榨汁较煎汤速度快疗效好,用于急症,易于迅速直达病所,对急症治疗十分重要。 另外,临床应用鲜药,取汁占多数。中药自然汁保持天然药物原有性味,质鲜纯,润燥之性远胜于干品。清代石寿棠曾指出:“病有燥湿,药有润燥,凡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他将润药分为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 辛润:牛蒡、葛根、石菖蒲、莱菔、薤白、生姜、葱白、青蒿。 凉润:荷叶、芦根、白茅根、梨汁、蔗汁、芹菜汁。 寒润药如鲜生地等多油之品,取汁饮服充分发挥其润性,在滋阴方面有特殊疗效。 三.鲜药在临床的适应症 1.外感风寒、温病及暑伤 2.咳、吐、衄血等诸血症 3.急性菌痢腹泻 4.肺炎、肺痈、肺结核、百日咳、白喉、慢性支气管炎 5.腮腺炎、乳腺炎、扁桃体炎 6.伤外科病症 7.急危重症的急救与解毒 这里由于各病症不同及临床用药各异就不展开叙述了,特别要说的是后两点,伤外科如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在求助无望的情况下肯定是就近取材寻找解毒之草药,古人云毒蛇出没一定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