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塔中学优秀课题成果集
帮助高中学生走出厌学情绪策略研究11
语文组 何玉燕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在带来物质文明进步的同
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也随之而来,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严峻考验。青少年的
成长过程中,网瘾、早恋、厌学、青少年犯罪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突现。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青少年的厌学和不会沟通并没有受到学校和社会的
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产生
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网站和报纸都公布了对于这
一问题的调研情况。吉林省白山市第十六中学对全校一千二百多名学生的调查结
果表明:25%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3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5%
的学生回答不愿意上学。而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了《2007
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调查对象包括24 所北京地区高
校的3366 名老师和16591 名学生: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
这种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
注这一问题,许多网站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了许多探讨,如中华青少年教育网专
门对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困惑展开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厌学问题
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
提出了“高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这一课题,意图通过调查、观
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学生,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到矫正的方法,
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
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有关青少年厌学情绪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这里对国内外
的一些文献进行综述。文献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知网,查阅的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
11 本课题获诸暨市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钱叶青,张宋芳
135
草塔中学优秀课题成果集
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的相关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
方面:
1、心理素质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理想抱负。有些中学生对升学及就业产生困惑和
迷惘,看不到求学出路,认为上学无用,最大的理想是混张毕业文凭。有些学生
认为上学是为了爸爸妈妈,迫于父母压力,是不得已的事情。还有的学生只是为
了在学校有伴,又可避免父母的唠叨及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成是避难所。
2)缺乏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
负累也越来越多,而一蹶不振。他们认为学习只能带来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几
次失败,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厌学。
3)心理健康问题:厌学学生具有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特征。人际关系不协
调,逆反心理严重。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各种社会不良风气,例如没有文化没有文凭,只
要有关系就可以升官发财;爱慕虚荣、相互攀比、追星;各种社会上的娱乐诱惑
如“三室一厅”;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的浮躁心理;抵挡不住诱惑,好奇心和
从众心强。
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不当。没有理解和平等交往,只有训斥、体罚、挖苦、讽刺,
对差生的冷落。
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应试教育,对优生热情,对差生歧视。
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价值观、意志和良好习惯及品质的培养。
4)学科选择空间狭窄。不能因材施教。
5)参与度低。主要是被动参与和低水平参与。
6)课业负担太重。
7)教学方法不合理。
8)考试过于频繁。
4、家庭问题。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庇护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