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会认同 内容提要 西医东渐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冲击。从疑虑、惊诧到认可、接纳甚至崇拜,基本构成了晚清以来中国人对西洋医学的认知轨迹。清朝统治阶层对西洋医学的态度缘于他们自身对西医的体验,历经矛盾与反复,最终产生认同感并完成了医疗体制上的变革,这一过程暗含着政治观念和制度层面的演进;由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和维新派人士构成的知识精英群体,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方法,从救国保种的高度,积极倡行发展西医,引领着中国近代医学思潮的变迁;中医药界则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西医的冲击,通过研究和比照,取开放的姿态认可与接纳西医,并试图通过“汇通”中西医精华,寻求中国医学的发展路径;普通民众是西医面对的最广泛的群体,也是其取信中国、扎根中国的社会基础。他们对西医的态度从畏疑、迷惑发展到接受和信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而西医的实效性最终成为征服普通百姓的密钥。 关键词 西洋医学;统治阶层;知识精英;中医药界;社会民众 西洋医学最初登陆中国要追溯到明朝末年。据载“1600年以前,西方的医术已渐次流入中国。”(i)但是,西医有规模地登陆中土则发生在十九世纪。这项医疗技术的嵌入,对中国传统医疗格局乃至社会生活、社会心理都带来了微妙而深刻的冲击,几乎所有的社会群体对西医的认知和接纳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转折。 一、统治阶层: 疑虑与接纳 西洋医学与中国统治阶层的最初接触始于康熙帝。《燕京开教略》有载:“康熙偶患疟疾,洪若翰(1687年来华)、刘应(1687年来华)进金鸡纳,……皇上以未达药性,派四大臣亲验,先令患疟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请皇上进用,不日疟瘳,……特于皇城西安门赐广厦一所(按:即北堂)。”(ii) 受益于西来之术,康熙开始格外宠信传教士医师和西药。据《中国医史》记载:“康熙好了不久,威风凛凛地带着一大批随从从宫廷骑马出城,并且破例允许人们在街上观看,……陪同出游的有四位神父:洪若翰、张诚、白晋、刘应。”(iii) 此后,一些传教士医生继续为宫廷服务,著名的有罗怀忠、罗德先、安泰等。另外,巴新、巴多明等教会医生也先后在雍正和乾隆宫中充任御医。 清初,西洋医学对以康熙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形成了第一波冲击。康熙对西洋医学的垂青,在清朝历代统治者中最具代表性。即便如此,他最初也没有掩饰对西医效用的疑惧。前文所述,传教士医生洪若翰和刘应带着金鸡纳到宫中为他治疟疾,康熙并没有立马服用,而是令四大臣和其他疟疾患者先行服用以观效果。在他和传教士医生乌尔达的一次玩笑中,也多少流露出对西医不信任:“皇上望西洋内科乌尔达说玩话:‘你治死了多少人?想是尔治死的人,比我杀的人还多了。’皇上大笑甚欢。”(iv)这种心理反映了国人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微妙心态。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支配下,习惯于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构筑了一道心理屏障。康熙晚年,清政府出台禁教政策,中国又经历了近百年的闭关自守。耶稣会士的活动进入低潮,“无论于传教或传医,都仅仅是匆匆过客而已。”(v) 西洋医学卷土重来,一般以1805年牛痘术传入为起点。传教士医生通过种牛痘的方法博取了中国人的欢迎。1805年冬至1806年春,内地天花流行,在广东,很多人涌到洋医皮尔逊的诊所要求种痘,一年之中,皮尔逊曾为数千人施种。但西医真正在规模上的拓展,则是进入近代以后。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其中包括“设立医馆”(中美望厦条约第17款)、建造“医人院”(中法黄埔条约第22款)。(vi)虽然清政府迫于条约束缚,给西方以传教和设立医院的特权,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官方仍持漠视和限制的态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再次强迫清政府承认自由传教和设立医院,西洋医学与官方的关系才有所松动。面对一大批并不认可西医的官员和士大夫,教会医生往往主动出击,通过在上层社会的公关活动,对名流显要施展影响以扭转局面,争取获得中国官方对西洋医学的认可与信赖。伯驾、雒魏林、德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星豆栏医局,开创了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广州的官员一度产生畏疑,为此他们“专门派了一名密探,到医局去刺探外国医生的意图”(vii),但是未加干涉。伯驾在报告中写道:“没有什么反对被激起,相反,我一直确信医院不仅被政府官员所知,而且为他们所赞同。”(viii)1838年中华医学传教会在广州成立时,政府也没有干预,并“获得中国官方的默许”(ix)。伯驾在1839年就托人给患有疝气的林则徐送去疝气带,并有这样的记载:“疝气带送去给钦差大臣之后,健康状况良好,只有当他咳嗽时肚子上的东西较易滑落。从他所说的症状看来,他似乎还有气喘,我给他送去一份药。为了向我道谢,他送来了水果等礼物。”(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