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华神经系统本(五年制).ppt

  1. 1、本文档共2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何昕华神经系统本(五年制).ppt

神经系统的功能 1、感觉机能:人体感觉 2、运动机能:日常运动 3、内脏机能:内脏活动,不为人的意识所感受到 4、高级机能:学习与记忆,睡眠与觉醒 B.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①神经元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细胞外液); ②神经元能传导兴奋(传导动作电位); ③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贮存;(学习与记忆的基础) ④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 1.神经纤维: 轴索(neurite):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轴索。 神经纤维: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myelin sheath)或神经膜(neurilemma)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小结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2、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和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3、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小结 1、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化学性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 2、经典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作用(电化学电的传递);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特异结合的受体。 分为两类 毒蕈碱受体:能与毒蕈碱结合,简称M受体。 烟碱受体:能与烟碱结合,简称N受体。 分布:自主神经节后纤维(N1)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M) 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和骨骼肌血管平滑肌(M) 躯体的运动神经末梢支配的终板膜(N2) 3、多巴胺及其受体 多巴胺系统分布于黑质-纹状体系统、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 受体分为D1-D5 五种受体亚型(G蛋白偶联受体) 主要参与对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 小结 1、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概念; 2、神经递质的分类、共存; 3、受体的分类; 4、主要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 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2.辐散和聚合: 辐散:一个神经元可通过其轴突末梢分 支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聚合:一个神经元可接受来自许多神经 元的轴突末梢而建立突触联系。 3.链锁状和环状联系:由于辐散和聚 合联系同时存在而形成的联系,有的 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 小结 1、反射、反射弧和反射中枢的概念,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2、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3、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4、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2)躯体感觉皮质的结构:分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1)分子层(molecular layer):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许多神经纤维。 (2)外颗粒层(external granular layer):星形细胞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external pyramidal layer):此层较厚,由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 (4)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ular layer):细胞密集,多数是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主要由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组成。。 (6)多形细胞层(polymorphic layer):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 感觉柱:是躯体感觉皮质的最基本功能单位。大脑皮层纵行排列的,垂直于皮层表面的,贯穿六层的柱状结构,我们称之为感觉柱。直径约为200-500um。反映一个共同的感觉,既接收传入信息也有传出信息。 小结 1、感觉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传导和分析功能;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2、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3、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皮肤痛:因皮肤黏膜受损而引起。皮肤痛的特点为“双重痛觉”,即受到刺激后立即出现定位明确的尖锐刺痛(快痛)和1—2秒之后出现的定位不明确的烧灼样病(慢痛)。 躯体痛:指肌肉、筋膜和关节等深部组织的疼痛。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均可引起躯体痛,其中肌肉缺血是引起躯体痛的主要原因。 内脏痛:指内脏器官的疼痛。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的特点有:(1)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皮肤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2)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等,不能引起内脏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则能引起内脏痛。 九、镇痛的机理和方法: 小结 1、皮肤痛与内脏痛区别; 2、内脏痛的特点; 3、牵涉痛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4、镇痛的机理和方法。 梭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