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自私——道家与法家人性论的比较.pdfVIP

自然与自私——道家与法家人性论的比较.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与自私——道家与法家人性论的比较,法家人性论,道家人性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道家法家怎么区别,儒家与法家道家的关系,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法家和道家,道家法家

!# $ % $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89’ ,!# 第( 卷) 第* 期 +,--./0) 1234) 5641.-7 3:; () .: * ) 【中国文化研究】 自然 与 自私 ———道家与法家人性论的比较 ! ! 杜毅漫 ,宋雪莲 (长安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 # ) [摘) 要]道家和法家都反对用伦理道德去评价人性为善抑或恶,而是探求其本质内容;道家主张人的本性自然, 将圣人作为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形态,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实行清静无为的自治政策;法家主张人的本性自 私,推崇集 “法、术、势”于一身的 “能士”,认为实现人的价值本性就要依法而治,用人之自为。道家和法家 的人性论的差异,是道家和法家区别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道家;法家;人性论;自然;自为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学术界对儒家人性论关注较多,对道家、法家的人性论却关注较少;对道家、法家政治思想的差异关 注较多,对其人性论差别却注意较少。因此,揭示道家和法家人性论的差异和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性自然与人性自私 人性学说的兴起是先秦诸子思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冲破了殷周神学的束缚,使 “人”成了 诸子学说的中心问题之一,人性论成为各家学说重要的立论基础。道家和法家是先秦时期的两个重要学 派,法家继承和利用了道家的 “道”论和 “无为”思想,但在人性问题上却与道家有很大的差异。 [] 道家的人性论,是人性自然论。道家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性者,生之质也。” 不过,在道家 看来,人的自然性,不是现代人所说的饮食男女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的生命的纯朴状态和精神之恬静境 [! ] 界。所以说:“清静恬愉,人之性也。” 人这种自然本性,是源于万物的本原 “道”的 “自然”本性的: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宇宙观中,“道”是宇宙的本原,“道”最根本的属 性是 “自然”;人作为 “四大”中的一 “大”,也通过取法于地、天而取法于 “道”之 “自然”。因而, 人的本性来源于 “道”的 “自然”本性。在此意义上说,道家所确立的人性论是自然人性论。进一步看, 道家的 “自然”是 “道”这一本体所具备的自主的、独立的自足性,是一种原初的纯真状态。因此,人 的自然本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的独立自足的状态。背离这种 “自然”状态,是人性之 “伪”和 [] “失”:“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就应顺任自然,无欲无求,抛弃一 切人为的、违反人性的东西,才能使人性无 “伪”、无 “失”。如果每个人都能因其本性,保持纯真质朴, 那么,民无私心贪念,人与社会就能达到和谐统一,一切都将自然而然。所以,在道家特别是老子看来, 那些所谓的仁义礼法等社会道德规范,不是对人性的促进,而是约束了人的言行,是对人本性的禁锢和破 坏;世俗的判断和名分的追求使人丧失了本真。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 ]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他激烈地反对以仁义礼智为准则的善恶观,认为这些道德规范是人为 的、外在的,是大道被废、六亲不和的产物,必须弃而不用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庄子》甚至把儒家 的仁义比作 “骈拇枝指”、“附赘县疣”,认为:“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 ! [收稿日期]!# $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