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3模块 16-19讲 古代诗文阅读课件 新课标.pptVIP

江西省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3模块 16-19讲 古代诗文阅读课件 新课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省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3模块 16-19讲 古代诗文阅读课件 新课标

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3模块(16-19讲)-古代诗文阅读-新课标-江西   解题思路:   ①这首诗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   ②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③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第17讲 │ 技法点拨 第18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8讲 │ 真题体验 第17讲 │ 考点精讲   8.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17讲 │ 考点精讲   (2)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乐景写哀情。如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②以哀景写乐情。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第17讲 │ 考点精讲   ③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辛夷花,又叫木兰花、毛笔花,阴历二月开花)此诗第一、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那么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请读三、四句: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么可爱啊,它不改清新阴凉,殷切地等我归来。这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与内美和谐统一的象征吗?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爱吗?读到这里,我们恍然领悟出,原来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明乎此,作者抒发的钟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达的赞美坚贞节操的题旨,就显得鲜明可感了。   ④以声衬静。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第17讲 │ 考点精讲   ⑤以有衬无。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⑥以明衬暗。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9.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