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3课时 对照式鉴赏1精品课件.pptVIP

湖南省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3课时 对照式鉴赏1精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省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3课时 对照式鉴赏1精品课件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吹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诗歌赏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花下醉》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余,竟不知不觉地“醉”了。 次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 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种酒后人醒的深夜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蒙眬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